反流性胃炎手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鹼性反流性胃炎,多發生於胃大部切除術後1~2年,一般認為由於喪失了幽門括約肌膽汁持續反流入胃,其中的膽鹽溶血卵磷脂破壞了胃粘膜屏障,使胃液中氫離子大量逆向滲透,促使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引起胃粘膜充血水腫炎症出血糜爛等病變。其臨床表現為典型的三聯征:①劍突下持續燒灼痛,進食後加重,抗酸劑無效;②膽汁性嘔吐,吐後疼痛依舊;③體重減輕。此外尚有小量出血引起的貧血,胃液低酸或無酸等。嚴重者應手術治療。  

手術方法

1.對畢羅Ⅰ式胃切除術後的反流性胃炎,可以拆除胃十二指腸吻合口,在胃與十二指腸之間間置一段長約16~20cm的順蠕動腸袢,抗反流效果好。也可以拆除胃十二指腸吻合口後,縫閉十二指腸殘端,重新建造一長約50~60cm長臂Rox-Y型吻合。

2.對畢羅Ⅱ式胃切除術後的反流性胃炎,如果輸入袢短於15cm或系結腸後吻合者,可於輸入袢空腸近胃吻合處切斷,縫閉近胃側殘端,將輸出段空腸上提與輸入段空腸近十二指腸端作端側吻合吻合口距胃殘端距離以50~60cm為宜。

如果原來術式繫結腸前吻合或輸入袢空腸長於20cm,可改行Tanner-19術式。即把輸入袢空腸段在距胃吻合口以遠10~15cm處切斷,把它的近胃側端與輸出袢相應距離行端側吻合。形成一環形吻合袢,再於距原胃空腸吻合口以遠60cm處的輸出袢空腸段上,與輸入袢空腸段近十二指腸側的斷端行端側吻合,即完成Tanner-19術式。

關於「反流性胃炎手術」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