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學/心理保健原則
醫學電子書 >> 《醫學心理學》 >> 心理保健 >> 心理保健原則 |
醫學心理學 |
|
心理保健要注意自我意識良好、社會功能良好、人際關係良好和積極勞動實踐四項原則。
一、自我意識良好
就心理保健來說,自我意識良好的核心是自知自愛。人貴有自知之明,能做到自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不能自知的人,不自量力,承擔非力所能及的任務,人僅影響工作效果,而且可能由於過度疲勞和心理壓力而罹患疾病。
自愛要比自知要難些。自愛是悅納自己、愛惜自己、保護自己、重視身體健康、珍惜自己的品德和榮譽,以此取得別人的尊敬和友情,並能善於適應現實環境,力求事業的進展和自身的充分發展。自愛的反面是自暴自棄,酗酒就是一種不自愛的表現。
自尊、自信、自強、自製是自愛的內涵。自尊是人的基本動機之一。人的能力有大小、地位有高低、收入有多少、但作為一個社會人,在社會生活中和別人應居平等的狀態,表現出不退縮、不畏懼,更不妄菲薄。謙虛上美德,但謙而不卑方為適度。自卑就是對自己不滿意,嚴重的自卑,甚至中以發展為自疚、自責、自罪、持續下去會影響健康,罹患疾病,甚至失去生活信心。沒有自信心的人是什麼事情也幹不成的。自己對自己的信任是以自知為基礎的,以往成功的經驗有助於強化自信。自強不息是立身之本,也是心理健康之本,人人都應力爭自強。自製是指不但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且能根據自己的能力,做到有所作為和有所不為,能獨立自主地做出決定,善於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行動。
自愛要以自知為基礎,完全對自己「毫無了解」的人很少,但能真正完全了解自己的人也並不多。增進自知,培養自愛,非一朝一夕之功,儘管人隨社會閱歷而增添生活經驗,如果沒有明確的意識,自覺地進行修養,自知和自愛也難隨歲月的增長而自然養成。
二、社會適應自如
社會適應自如即社會功能良好。適應是個體為滿足生存的需要與環境發生的調節作用。或改造環境以適應個體的需要,或改造自身以適應環境的要求,都是適應形式。
心理健康者能和客觀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在社會實踐和生產實踐過程中,從實際出發,對現實環境做客觀觀察並取得正確的認識,以便作正常、有效的適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不退縮、不幻想、不逃避、正視現實,以切實的方式給以處理。心理健康的人雖不能時時、事事都能順利的解決他所遇到的問題,但是他所採用的方法應當是積極的。即使偶爾採取消極性的防衛措施,也不至於成為習慣性行為。
三、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社會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消除孤獨感,獲得安全感。心理衛生的原則是有朋友來往,樂於助人,也能接受別人情感的和實質的幫助,在和別人相處時持善意態度(如信任、尊敬、喜悅等)多於敵意的態度(如懷疑、輕蔑、厭惡等)。相互關心能促進心理健康。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能夠對別人關心和幫助時,他的自信和自尊也會增強。
人與人之間靠信息的交流互相了解。交談時,要善於傾聽別人講述的內容,並不應抱定某種成見,不然則無法弄清楚別人的意見和信息。交流除言語外,還要注意對方的體態、表情,以及整個的反應。有學者認為「體態」的語言比申訴更為重要。
以下三點對友誼的建立十分重要:第一,團結的願望和善意的批評。第二,對人有真誠的鼓勵和讚美,則非阿諛奉迎。第三,要尊重人格,不強加於人。
四、積極勞動實踐
勞動創造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每個社會成員都必須通過勞動以謀生,通過工作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這不僅有經濟和道德上的意義,還有心理方面的意義。通過勞動可以促進個體的發展和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可以使人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並和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
心理保健 | 心理應對與心理平衡 |
關於「醫學心理學/心理保健原則」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