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錐蟲
A+醫學百科 >> 克氏錐蟲 |
克氏錐蟲(Trypanoma cruzi Chagas,1909),又譯枯氏錐蟲,屬人體糞源性錐蟲,是克氏錐蟲病,或稱恰加斯病(Chagas' disease)的病原體,傳播媒介為椎蝽。本蟲主要分布於南美和中美,故又稱美洲錐蟲病。
種類
克氏錐蟲在它的生活史中,因寄生環境不同,有三種不同形體:無鞭毛體、上鞭毛體和錐鞭毛體。
①無鞭毛體(amastigote):存在於細胞內,球形或卵圓形,大小為2.4—6.5μm,具核和動基體,無鞭毛或有很短鞭毛。②上鞭毛體:存在於錐蝽的消化道內,紡錘形,長約20—40μm,動基體在核的前方游離鞭毛自核的前方發出。上述兩種類型均行二分裂繁殖。③錐鞭毛體:存在於血液或錐蝽的後腸內(循環後期錐鞭毛體),長寬11.7—30.4×0.7—5.9μm。游離鞭毛自核的後方發出。在血液內,外形彎曲如新月狀。侵入細胞或吸血時進入錐蝽消化道。本期蟲體不進行增殖。
傳播及繁殖
傳播媒介為錐蝽,可棲息於人房內,多夜間吸血。主要蟲種為騷擾蝽(Triatoma infestans)、長紅錐蝽(Rhodnius prolixus)、大錐蝽(Panstrongylus megistus)、泥色錐蝽(T.sordida)等。
雌性或雄性錐蝽的成蟲、幼蟲、若蟲都能吸血。當錐蝽自人體或哺乳動物吸入含有錐鞭毛體的血液,數小時後,錐鞭毛體在前腸內失去游鞭毛,約在14-20小時後,轉變為無鞭毛體,在細胞內以二分裂增殖。然後再轉變為球鞭毛體(spheromastigote)進入中腸,發育為上鞭毛體。上鞭毛體以二分裂法增殖,發育為大型上鞭毛體。約在吸血後第3、4天,上鞭毛體出現於直腸,並附著於上皮細胞上。第5天後,上鞭毛體變圓,發育為循環後期錐鞭毛體。當染蟲錐蝽吸血時,鞭毛體隨錐蝽糞便排出並經皮膚傷口或粘膜進入人體。
血液內的錐鞭毛體侵入組織細胞內轉變為鞭毛體,增殖後形成假包囊。錐鞭毛體破假囊而出進入血液,再侵入新的組織細胞。
此外,宿主還可通過輸血、母乳、胎盤或食入被傳染性錐蝽糞便污染的食物而獲得感染。
關於「克氏錐蟲」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