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氣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伏氣,病證名。邪氣伏藏於體內。又稱伏氣溫病。《傷寒論.平脈法》:「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成無己註:「冬時感寒,伏藏於經中,不即發者,謂之伏氣。」伏氣之說源自《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歷代各家對邪氣伏藏部位說法不一。晉.王叔和傷寒例》認為「寒毒藏於肌膚」。金.成無己認為邪「伏藏於經中」。明.吳又可《溫疫論》認為邪伏募原。清.王孟英《溫熱經緯》認為「若伏氣溫病,自里出表,乃先從血分而後達於氣分。」伏氣多與溫病相關聯。《素問.熱論》:「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王孟英則將溫病分為外感溫病和伏氣溫病兩大類。一般認為,凡初起不見表證,而先見里熱,甚至血分熱證者,均為伏氣溫病。如春溫與伏暑之類便是。

關於「伏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