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生物化學/主要實驗參數的選擇(設置)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臨床生物化學》 >> 臨床生物化學分析儀的性能與應用 >> 臨床生化自動分析的方法 >> 主要實驗參數的選擇(設置)
臨床生物化學

臨床生物化學目錄

一般自動分析儀有12個主要數據,即波長、溫度、標本試劑量、空白時間(Tb)、開始收集實驗數據時間(Ti)、實驗數據收集窗時間(TW)、實驗數據收集完成時間(Td)和最後時間(Tf)、速率時間(Tr)、線性限度(L)、異常吸收率(ABN)、曲線擬合、濃度因素(F)。這些參數都是通過方法學的研究之後,根據反應的具體情況加以確定的。

(一)波長

根據分光亮度計的光吸收曲線或者一個比色杯不同波長的反應曲線選擇分析波長和空白波長。對快速反應,以光吸收曲線的低凹區波長為空白波長,光吸收曲線中吸亮度最大而較平坦區的波長為分析波長。

(二)溫度

一般均選用30℃。

(三)樣品量及試劑量

可根據手工法按比例縮減或者重新設計。要考慮到檢測靈敏度、線性範圍,儘可能將樣品稀釋倍數大些,以降低樣品中其它成分的影響。

(四)分析時間的確定

用高、中、低濃度的標準液進行實驗用研究模式,進行酶促反應時間曲線或反應速度時間曲線的觀察,根據吸收率動態變化的具體數據,確定有關的分析時間。

⒈Tb 終點法,吸光度上升型,一般選擇反應尚示開始而試劑和樣品已充分混合均勻,一般定為4秒。動態法的Tb=Ti。

⒉Ti 終點法選擇反應接近平衡期,動態法則選擇接近進入線性期。這個參數不很嚴格。如果Ti定的太早,過多的不符合要求的數據點將捨棄。Ti定的太晚,數據收集時間就要延長,在動態法還可能使底物耗盡的發生機會增多。在終點法Ti大致定於Tf的70%或接近於反應完全時,動態法確定Ti時,主要考慮避開酶反應的延遲期以及試劑和樣品混合後溫度不平衡期。

⒊TW 根據高、中、低濃度標準液反應速度時間曲線加以確定。要求各標準液的吸光度變化在該時間內均在線性判斷標準範圍內。終點法一般為4-10秒。在動態法中,為了使反應不出現未反應(NR)的標誌,在Tb與Tf之間至少有8mA的吸收率變化。在快速反應時,TW從30秒開始,按10秒向上遞增。在慢反應可達120秒。TW不應太長,否則可以偏離線性,也減低工作效率。

⒋Tr Tr值的大小對方法的精密度有較顯著的影響。為了保證方法的精密度,使△A>1.0mA是必要的。如Tr時間短,△A太小,測定方法的精密度就降低。一般情況下,Tr定為20-60秒。在現有程序中,是以正常低值標本的△A>1mA來決定Tr值。如ALT測定,正常低值為7u/L,Tr=7u/L/2.57=2.7mA/60秒,30秒=1.35mA,故選30秒為Tr時間。

(五)線性判斷標準(線性限L)

指在數據收集窗時間內吸收率變化的允許範圍。作為終點法,從理論上講,化學反應達到平衡(終點),吸光度應該穩定不變,也就是說,在TW內吸收率變化應該是零,即線性判斷標準應該定為零。在實際中,由於信號有一定的飄移,更主要是測定要求快速,是在反應還沒真正到達終點時進行測定,加上自動分析儀檢測的靈敏度大多較高,精度可達到0.1mA,所以在TW期間的吸收率會有一定的波動。不同的化學反應或酶促反應,吸光度變化程度不一。要根據實驗結果選擇一個適當的吸光度變化範圍作為線性判斷標準,以此來判定反應是否達到了平衡。這個標準值如果定的太小,反應也很難達到要求的標準,出現非線性的機會太多,或者要延長觀測時間,降低工作效率,這就不符合快速分析的要求。相反,這個線性判斷標準定的太大,就失去了判斷線性的意義,出現反應根本沒有達到終點就錯誤地判為達到標準,影響測定結果的可靠性。在終點法中,L單位是mA/2秒,大多選用1.0mA/2秒。如出現反應不完全,可按0.5mA順序增加。在動態法中,L單位是mA/秒,一般從0.1mA/秒開始,如果試驗結果出現非線性(NL)情況多,可以增大,按0.01mA遞增,但不可超過0.1mA。

(六)異常吸收率限度

這一參數主要根據每個法實驗測定的線性範圍來確定。即用吸光率作為縱軸,標準液濃度為橫軸,繪製標準曲線。這個線性段向非線性段轉折拐點的相應吸收率值即為異常吸收率限度。終點法吸收率超過此值被標誌為超出限度(XL)。在動態法中,試劑空白的吸收率超過ABN,ABN被標誌為試劑吸收率異常(AB),測定杯的吸收率超過ABN時,ABN被標誌為底物耗盡(EX)。

32 分析方法的分類 | 儀器室條件及儀器操作 32
關於「臨床生物化學/主要實驗參數的選擇(設置)」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