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意注意
A+醫學百科 >> 不隨意注意 |
不隨意注意是指事先沒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無需作任何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對某些事物發生的注意。又叫無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種初級表現形式。不隨意注意不由意識控制,它是人們自然而然地對那些強烈的、新穎的和感興趣的事物所表現的意識指向和集中。它往往是在周圍環境發生變化時產生的,有時也依賴於人本身的內部狀態。例如,學生在教室里聽課,突然從外面進來一個人,這時學生就會中斷聽講,不由自主地去注意進來的人,這就是不隨意注意。其產生機制可以描述為在新異刺激物的直接影響下,人們自然而然地把感受器官轉向這些刺激物,在大腦兩半球皮層相應部位引起了最優勢的興奮中心,提高了活動水平,從而對其他活動產生了抑制作用。刺激物本身的某些特點容易引起人們的不隨意注意。強烈的刺激物,如巨大的聲響、強烈的光線、刺鼻的氣味,都會引起人們不由自主的注意。那些相對比較強烈的刺激物也容易引起不隨意注意。例如,在喧囂的大街上,大聲說話可能引不起人們的注意,而在安靜的閱覽室內,輕微的耳語也會引起人們的不隨意注意。那些活動的、變化的刺激物,如大街上五顏六色一閃一滅的霓虹燈等也容易引起人們的不隨意注意。那些新異的物體或那些在強度、大小、顏色和持續時間上有顯著差別的,即對比突出的物體,如在萬綠叢中的紅花等等都容易引起人們的不隨意注意。
當一個人具有某種迫切需要時,那些能夠滿足這種需要的物體必然容易引起他的不隨意注意。例如,美味的食物和飲料容易引起一個飢餓和口渴的人的不隨意注意。如果一個人對某個人或某種事物有著特殊的情感,那麼凡是與之有關的事物,哪怕是一些微小變化也都會引起他的不隨意注意。那些使人產生直接興趣的事物,也都能引起人的不隨意注意。
由於不隨意注意不需要過度的腦力活動,不致產生身心的疲勞,應該在人的實踐活動中有意識地利用這種注意形式。但是這種注意缺乏預定的目的,又容易受主客觀條件特別是受客觀刺激物的特點的影響,單憑這種注意是不可能進行系統學習和艱苦工作的。所以只有把不隨意注意和隨意注意結合起來,才能發展注意,提高工作效率。
引起不隨意注意的原因
引起不隨意注意的原因包括刺激物本身的特點以及人自身的狀態。一般來說,刺激物本身的強度越大,新異性越強,與周圍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具有運動變化性都容易引起我們的注意。
不隨意注意在由外界刺激物被動地引起的過程中,人自身的狀態、需要、情感、興趣、過去經驗等也起一定的作用。在相同的外界刺激下,由於人自身的狀態不同,引起注意的情況會不同,有些不去指向,有些有了指向,但強度大小和維持時間長短也不一樣。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或者受到人們期待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努力調動學生的「不隨意注意」
上海市著名的特級教師於漪說過:課的開始,其導入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一個好的導語,如果能迅速地調動起學生的「不隨意注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儘快地進入課堂情境,主動充當學習角色,那麼,整堂課的教學效率就可能明顯提高。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不隨意注意也叫無意注意,是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可分為下列兩個方面:一是客觀刺激物本身的特點,二是人的主體狀態。前者是產生不隨意注意的主要原因。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時刻注意增強刺激物的強度,力求做到:「自然」、「新穎」、「精鍊」、「奇特」,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注意力自始至終維繫在一定的水平上,以便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而導入語的設計則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一、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繫,自然地導入新課,調動學生的「不隨意注意」
如果把整個教學看成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的話,那麼導語就是連接每個階段、每堂課的中間環節,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就是把每一課納入整個教學內容的系列和教學行為系統,把這堂課看作已學過內容的自然延伸和已經進行的教學活動的自然發展;「啟下」就是把學生導入到新的內容、新的行為的訓練中,給學生的認識過程增加新的刺激、新的興奮點。我在教《熱愛生命》這篇文章時就採用了這樣的導語:
台灣作家張曉風以她優美的語句、抒情的文筆告訴了我們生命的本質:那就是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投資,教會我們敬畏生命。我們來到這個世上是如此不易,我們在這世上生活、學習、工作,更是不易,所以更應該——熱愛生命。
這樣,記憶之門立即被打開了,學生們進入了「不隨意注意」的狀態,他們馬上集中精神,迅速地開始了新課的學習。
在詩歌教學中,我也常常採用這種方法。如學習一位作家的一首詩,可讓學生從記憶的倉庫里尋找這位作家的有關詩作,還可以背誦別的作家的同一題材的詩歌。這種方式將新舊知識銜接了起來,達到了溫故知新、舉一反三的目的。
二、用設置疑問、懸念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不隨意注意」
設置問題,意在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的興趣。所以,這種方法,運用較為廣泛。如我在教《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時,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麼會有語言?它的語言是什麼?啟發學生思考,從而激發學生儘快想了解課文內容的迫切願望。而上《絕唱》時,我先用投影打出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等句,接著問:作者描寫的是什麼?要表現的又是什麼?通過回答,學生明白了,這幾句都是用形象來表現聲音的,這樣,為學習本文,理解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埋下了伏筆。
在教學《鶯》這篇文章時,我先出示了投影,要求學生填寫古詩中的鳥名:
幾處早 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千里 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兩個黃 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 恰恰啼。
在填寫結束後,老師引導:古詩中多次出現「鶯」(註:黃鸝,即黃鶯),在外國作品中,「夜鶯」這個詞也經常出現,可見,人們對「鶯」這種鳥非常喜愛,那麼,它是一種怎樣的鳥,它的叫聲、生活習性等是怎樣的呢?我們來學習《鶯》這篇科學小品文,相信,你一定會找出滿意的答案。
導語要為中學生的思維導航。有目的地設置疑問、懸念,提供暗示和思考的方向,使學生的思維處於躍躍欲試的興奮狀態,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創設特定的氛圍,調動學生的「不隨意注意」
課堂教學的氣氛、基調,是由老師、學生雙方情緒、心理狀態決定的。導語往往以飽含感情、生動形象的語言為課堂定下基調、創設氣氛。而這種基調的確定又是與教材的具體內容相一致的。一堂課的導語究竟採取哪種基調,創設何種課堂氣氛,因文而異。如學習令人鼓舞、催人奮進的文章時,應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學習緬懷先烈,表現民族危急的文章時,應創設一種悲痛、沉鬱的氛圍;學習富於戰鬥精神的文章,要創設一種昂揚的氣氛;而學習格調清新,內涵豐富的文章時,力求做到有詩情畫意。
我在上《秋魂》一文時就採用了這樣的導語: 金風送爽,帶來了陣陣涼意。秋天來了!樹葉兒飄然落下來了,如一隻只黃蝴蝶在翩翩起舞;果實成熟了,在枝頭露出燦爛的笑臉。秋天,是成熟的季節;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古今中外,無數詩人描繪過這一美麗的季節: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有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惆悵;也有杜甫「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無奈;更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豪邁……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秋的名句?
一段好的導語能為課堂創設與具體篇章相一致的情調、氛圍。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學生的情緒高漲起來,表現為精神飽滿,思維活躍,一堂課便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導語所創設的良好的氣氛中開始了。
四、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縮短教材與學生的距離,調動學生的「不隨意注意」
導語,是教學的第一步驟。良好的開端,是教學成功的一半。因此,首先要打破學生對教材的陌生感。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用學生已知的一些具體的東西導入,如一句名言,一個成語,一個故事,一幅對聯,一則消息,一首古詩,一曲樂曲等。如:上《敬畏生命》,用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導入;學《黔之驢》,用「黔驢技窮」這個成語導入;講《臥看牽牛織女星》用牛郎織女的傳說導入;講《梅嶺三章》,就從陳毅吃糍粑喝墨水的故事導入;學習《數字雜說》,用文中的對聯導入;而學習《提醒幸福》則從《新華日報》上的一篇關於理解幸福含義的短文導入……總之,設計導語時要根據具體的內容,注意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讓學生有似曾相識而又未曾相識之感,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
五、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設計導語,調動學生的「不隨意注意」
有一位教師在教《回聲》時,設計了這樣一則導語:深山冷坳有伏兵,兵馬來時鬧盈盈,兵馬喊叫它也叫,兵馬靜止它無聲。同學們停頓片刻,便根據他們現有的生活經驗,齊聲說出謎底「回聲」。顯然,這則導語是以謎語的形式設計的。它根據初中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理以及遇事愛刨根問底的特點,巧妙地設計思考點,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一些科普小品,我就採取了實驗法導入。如教《死海不死》時,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清水中放一個雞蛋,讓學生觀察;再不斷地加鹽,讓學生觀察雞蛋在水中的變化。然後提出問題:雞蛋在鹽水中為什麼不沉,你能說說其中的奧妙嗎?上《萬紫千紅的花》一文時,我找來了幾朵鮮花,讓學生把白花放在酸、鹼等溶液中,觀察色彩的變化,從而了解花的顏色的奧秘。採用這種方法,比教師單純的講,效果要好得多。
在設計導語時要注意的是:新異刺激物引起人們的注意,也依賴於人們對它的理解程度。如果人們對當前的這種新奇的東西,一點也不理解,雖然可能一時引起興趣,但很快就會失去效果,不能長時間吸引人。如果人們對當前這種新奇的東西 ,有一些理解,但又不完全理解,為了求得進一步的理解,於是引起了人們強烈的注意。這種稍為被人們有所理解的新奇東西,不僅特別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而且還能長時間吸引人們的注意。因此,教師在設計導入語時,一定要注意選擇那些學生感興趣的,又不完全理解的東西,這樣才能起到預期的作用。
教無定法,導語的設計也無一成不變的方法。我們應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努力尋找導入新課的方法,並在「精」、「新」、「奇」上下功夫,為課堂教學準確地定音、定調,在和諧的氛圍中,拉開教學的帷幕,將知識的絢麗多姿展示給學生。
不隨意注意在課堂教學中的巧妙應用
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經過意志努力而實現的注意,心理學上稱為不隨意注意,也叫無意注意。
小學生注意的明顯特點是:
1.從不隨意注意佔優勢向隨意注意發展,而不隨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尤其是低年級仍佔優勢;
2.具體形象思維仍占重要地位;
3.帶有明顯的情感色彩。
表面看來,不隨意注意可能造成學生學習分心。其實,它主觀上與刺激物的強度、對比關係、運動變化有關,客觀上與人際關係、知識經驗、需要興趣、心理狀態有關。善用其有利因素,排除其不良影響,同樣能很好地用來組織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一、主動誘導學生不隨意注意
在既定的教學形式中,有時教學內容還不一定能為學生很好地接受掌握。教師如果不厭其煩地重複,反而吃力不討好,學生容易疲勞而無法使注意保持在所教學的內容上。如果不失時機地主動誘導學生不隨意注意,別開生面,往往收效還要好些。
例如,教學寫建議書時,許多同學的作業生搬硬套例文,徒有格式,較少有自己的真實思想內容。
評講時,我沒有急著直奔主題,而是從這次基礎訓練的第一題「讀兒歌」(拼音文字)入手,讓學生反覆讀兒歌。大家感覺到這次復讀的質量明顯優於上次初讀。我適時表揚說:「經過大家的複習與練習,這次的拼讀熟練多了。大家也要建議你們的小弟弟、小妹妹們也去複習一下拼音知識喲!」
這時,位上有不少同學在自豪地小聲議論,我沒有立即打斷他們。過了一會兒,我才提醒大家:你們打算建議些什麼內容呢?回憶一下建議書的寫法,看看怎麼建議好些。
然後指名一位同學說出他自己的準備情況。大家看到的是全新的內容,再不像先前生搬硬套例文。
接著,我繼續引導,除了建議複習拼音知識,還可以提出些別的建議吧,也可以向其他一些人提出些建議。大家馬上響應。我在巡視時發現,不僅格式正確,更主要的是內容真實豐富。隨機抽樣點評了一部分,再由大家交流學習,效果非常的好。
人們感興趣的東西,往往並不是完全熟知的東西,也不是完全不了解的東西;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繫的新東西,才使人感興趣,容易引起不隨意注意。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經驗、需要興趣、心態與情感,充分利用教學材料之間的聯繫、教學對象與教學材料之間的聯繫,主動地誘導學生不隨意注意,激發他們的活力與熱情。
當然,不是信馬由韁,這裡的不隨意注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們只是利用它來創設情境,巧妙地引導學生注意轉移,實現知識的遷移,更好地實施隨意注意。
二、力避無意中誤導了學生不隨意注意
不隨意注意本身容易給正常的教學帶來負面影響。雖然可以主動利用,但須小心操作;有時,我們無意沾惹它,無意中又偏偏誤導了學生不隨意注意。
例如,有一回上《狐狸和烏鴉》,導言講到「課文用了8個自然段,來講狐狸騙烏鴉的故事。」,馬上有同學翻書,從頭數到尾,大概是確認一下,到底有沒有8個自然段;另一些同學也跟著去做。
課前備課深入全面些,把握一下課文寫了「8個自然段」這一大概情況,本身無可厚非;課上把它說出來,就不相宜。有失簡練的教學語言,無意中直接誤導了學生不隨意注意,干擾了學生的隨意注意。
小學生的思維富有具體形象性,在一些複雜的事物面前,他們往往不容易注意到內在聯繫,而對一些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卻又注意很多,要力避無意中誤導了學生不隨意注意,以免造成學生學習上分心。
所以,力求教學目的明確具體而非含混,力求教學內容集中適中而非冗雜,力求教學方式方法靈活多變而非單調呆板或者矯揉造作,力求教學過程自然流暢而非凝滯梗阻,力求突出重點又突破難點而非平鋪直敘,力求寓德於教又寓教於樂體現直觀形象性、特別是言語直觀而非一味地抽象說教、甚至陰晦艱澀,力求板書整齊簡潔規範而非零亂潦草,力求教學語言清晰簡練、生動形象而非拖泥帶水、乾癟蒼白,力求教態樸素端莊而非奇崛妖艷,力求教學環境相對安靜、簡樸、和諧而非繁複喧囂。總之,儘可能地遏制學生惡性不隨意注意,減少注意的額外分配與負效轉移,確保集中穩定在可調控的範圍之內。
三、適時疏導學生不隨意注意產物
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隨意注意隨時可能發生,適時合理地疏導學生不隨意注意的產物,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教學《吃墨水》課後練習題:「讀句子,再用『一邊……一邊……』練習說話。」例句為:1.他一邊看書,一邊吃餅。2.媽媽一邊責怪他,一邊拉他去漱口。
一位同學演說的是:「一邊種菜,一邊養花。」有同學認為不對,指正為:「爸爸一邊種菜,一邊養花。」加上「爸爸」過後,句子更完整,從時間上說,爸爸一人做兩件事。
可是原作者解釋說,他講的是他里有一塊地,一邊種菜,一邊養花;還不如改為:「地里一邊種菜,一邊養花。」加上「地里」過後,句子同樣完整,從空間上看,地里兩邊做兩樣事。
明顯地,原作者沒有讀懂題目,他所看重的是空間而非時間。但怎樣準確地表達原作者的意圖呢?有同學再改為:「地里一邊種菜,另一邊養花。」這樣空間概念更加明確了。原作者也滿意了。
我適時作了總結,並明確我們此次是依照課本上的例句進行說話訓練,限指時間上的;習慣上,也往往如此。接著叫大家再參照例句說話,仍然先指名原作者再度述說:「我一邊走路,一邊看書。」
大家仍然小聲議論。開始我還以為是對「一邊……一邊……」這個詞限指時間上的認識還有些障礙;實事上,大家所議論的是:從用眼衛生上看,走路時應不應該看書。
於是我再作點撥,教育大家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教書育人相結合。原作者最終改為:「我一邊走路一邊背書。」終於博得大家一片掌聲。
不隨意注意一旦產生,對既定的教學有時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課前應充分備課,備教材備學生。「應該如此」的,我們必須考慮到;「不該如此、可能如此」的,我們同樣應該考慮到。盡量避免無意誤導了學生負效的不隨意注意。
而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難免會出現「旁逸斜出」的情況。不能迴避,簡單地責備也於事無補;更不能驚慌失措。要始終以教師為主導,把握教學主方向不動搖,適時疏導不隨意注意的產物,實現不隨意注意的轉移,把學生的注意集中穩定在主方向上,並使之得到強化。做好了善後工作,才能變不利為有利。
四、交替進行隨意注意與不隨意注意
現實生活中,隨意注意與不隨意注意總是有可能交替進行的,做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單靠隨意注意或不隨意注意來完成。我始終堅持以學生隨意注意為主,輔以不隨意注意,二者有節奏地交替調節使用。當注意的穩定保持一段時間過後,應允許隨意注意作短暫休息或代之以不隨意注意,以使注意的穩定保持得更長久一些。
例如,《鳥的天堂》結尾:「這『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這是教學重難點,學生往往不太好理解。
教學中,我首先出示填空題:「這( )的確是鳥的天堂啊!」學生能根據課文前面的學習內容迅速填出「大榕樹,美麗的南國的樹」等。通過詞語替換,學生就好理解前面那個帶引號的「鳥的天堂」是指大榕樹。
接著,又引導學生再觀察插圖,啟發思考:大榕樹是什麼樣子的?作者從遠看、近看、整體看、部分看等四個面作靜態描述。此為第一次黃昏過「天堂」時所見。
生再觀察第二幅插圖,整體感知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啟發思考:為什麼說大榕樹是鳥的天堂呢?作者作動態描寫,許多鳥在樹上做巢,又飛又叫,到處是鳥聲鳥影,眼睛應接不暇。此為第二次早晨過「天堂」時所見。
至此,學生就容易具體真切地從內容上理解這一句話是講大榕樹是鳥們生活的好地方。而且圍繞靜態、動態寫鳥,特別加深了對樹與鳥的印象。
下一步,我又以句式為切入點,指導學生抓住「的確……啊!」這一顯性特徵去感受這一感嘆句。默讀、朗讀、單讀、齊讀,把感嘆句與陳述句對比起來讀,語調先高後低,把作者的驚喜與讚美之情溢於言表。從結構上看,此句又剛好恰如其分地自然收束全文。
一般地說,課堂教學開始時,在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加強隨意注意。然後逐步使他們對學習內容本身發生興趣,引起不隨意注意。在講授重點難點時,還要提醒學生特別地注意。在一段緊張的努力學習之後,再適度變換教學方法,吸引學生自然而然地注意。在一節課行將結束時,為了避免長時間學習的疲勞而引起注意分散,教師要適時進行總結,並向學生提出具體的要求,把學生的注意引導到應該完成的任務上來。不僅要吸引學生注意動耳聽講,還要讓學生動眼觀察圖畫,動手操作實驗,動腦思考問題,動口說話表達。這樣就容易把學生的注意始終維持到課業活動上,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於「不隨意注意」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