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蟎
A+醫學百科 >> 革蟎 |
革蟎(gamasid mite)屬於寄蟎目、革蟎總科(Gamasoidea),全世界已發現革蟎800多種,我國已知有約400種。有重要醫學意義的種類有柏氏禽刺蟎(Ornithonyssus bacoti)、雞皮刺蟎(Dermanyssus gallinae)、格氏血厲蟎(Haemolaelaps glasgowi)和毒厲蟎(Laelaps echidninus)等。
革蟎成蟲呈卵圓形,黃色或褐色,膜質,具骨化的骨板。長0.2~0.5mm,個別種類可達1.5~3.0mm。蟲體分顎體和軀體兩部分。顎體位於軀體前方,由顎基、螯肢及須肢組成。顎基緊連軀體,形狀不一,有分類意義。螯肢由螯桿和螯鉗組成。須肢呈長棒狀,因基部與顎基癒合,故僅見5節。軀體背面具背板,大多1塊,少數種類2塊。背板上的剛毛數目和排列的毛序,因種而異。軀體腹面靠近顎體後緣的正中有一個叉形的胸叉。雌蟎腹面有幾塊骨板,由前而後分別為胸板、生殖板、腹板及肛板,有些蟲種的生殖板和腹板可癒合為殖腹板。雄蟎腹面的骨板常癒合為一塊全腹板。雌蟲生殖孔位於胸板之後,被生殖板遮蓋;雄蟲生殖孔位於胸板前緣。氣門1對,位於第Ⅲ、Ⅳ對足基節間的外側,向前延伸形成管狀的氣門溝。足4對,分6節,第Ⅰ對足跗節背面亞末端有一個跗感器,司感覺。
革蟎生活史與行為
生活史 革蟎生活史分為卵、幼蟲、第一若蟲、第二若蟲和成蟲五期。卵橢圓形,乳白或淡黃色,直徑0.1~0.35mm。一般在產出後1~2天孵出幼蟲。幼蟲白色,少毛,足3對,無氣門,不攝食,在24小時內蛻皮為第一若蟲。第一若蟲淡黃色,足4對,氣門溝很短,雌性吸血2次,雄性吸血1次,約經2~6天化為第二若蟲。第二若蟲的背板和氣門溝及氣門板與成蟲相似,但無生殖孔和生殖板;多數種類此期攝食,經1~2天蛻皮為成蟲。革蟎卵生(oviparity)或卵胎生(ovoviviparity),個別種類行孤雌生殖。一般情況下1~2周內完成生活史。
生活習性 革蟎大多數營自生生活,少數營寄生生活。營自生生活的革蟎孳生於枯枝爛葉下、草叢和土壤里、禽畜糞堆和倉庫貯品中。寄生生活的革蟎,多數寄生於宿主的體表;少數寄生於體內,如鼻腔、呼吸道、外耳道、肺部等。體外寄生的革蟎根據其寄生時間的長短又分為兩個類型:①巢棲型:整個發育和繁殖過程都在宿主巢穴中進行,僅在吸血時才與宿主接觸,對宿主無嚴格的選擇性,如血革蟎屬、禽刺蟎屬、皮刺蟎屬等。②毛棲型:長期寄生在宿主體表,較少離開宿主,對宿主有較明顯的選擇性,如赫刺蟎屬、厲蟎屬等。
食性 營自生生活的革蟎主要捕食小型節肢動物,也可以腐敗的有機物質為食。寄生性革蟎以刺吸宿主的血液和組織液為食。巢棲型革蟎的吸血量較大,耐飢力較強;毛棲型革蟎一般吸血量較小,耐飢力差。
有的革蟎種類兼性吸血,既可刺吸血液,也可吸食游離血、捕食小節肢動物或者取食動物性廢物和有機質,如格氏血厲蟎、茅舍血厲蟎等;有的種類專性吸血,僅以宿主血液為食,如柏氏禽刺蟎、雞皮刺蟎等,此類革蟎吸血量大,一次吸血可超其原體重10多倍。
參看
關於「革蟎」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