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芽植物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隱芽植物geophytes亦稱地下芽植物 ,為C. Raunkiaer(1907)所用的生活型之一,是對生態環境適應的外部表現形式。其抗性芽受土壤或水層保護的植物,稱為隱芽植物。能夠迅速從地下貯藏器官出芽生長。芽埋在土表以下,或位於水體中以渡過惡劣環境的。前者是指狹義的地下芽植物,後者則有沼澤植物水生植物

根據芽的著生器官,可再分七個類型:根莖地下芽植物(如竹類、姜等);塊莖地下芽植物(如馬鈴薯報春花);塊根地下芽植物(如白薯、茄科、大麗花等);鱗莖地下芽植物(如百合科、石蒜科等);沒有發達的根莖、塊莖、鱗莖的地下芽植物;沼澤植物和水生植物。沼澤植物則有蓮、萍蓬草、蘆葦等,水生植物幼芽脫離後沉入水底能夠越冬(如釣棒、櫟藻等),而接近泥土或水底的莖部能生芽的植物有Vallisneria和Myriophyllum。由於對低溫表現良好的保護作用,所以在高緯度及高山地方經常見到。  

背景知識

19 世紀初,A.VonHumboldt(1806)根據植物外貌特徵進行植物生活型的分類以來,一些學者建立了各種植物生活型分類系統。在各種生活型分類系統中,應用最廣的是丹麥植物學家C.Raunkiaer(1905,1907,後又經修改)的生活型分類系統。該系統以簡單、明了、易於掌握和應用為其特點。他以溫度、濕度、水分(以雨量表示)作為揭示生活型的基本因素,以植物體在渡過生活不利時期(冬季嚴寒、夏季乾旱時)對惡劣條件的適應方式作為分類的基礎。具體的是以休眠或復甦芽所處的位置的高低和保護的方式為依據,把高等植物劃分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及一年生植物五大生活型類群,在各類群之下再按照植物體的高度、芽有無芽鱗保護、落葉或常綠、莖的特點(草質、木質),以及旱生形態與肉質性等特徵,再細分為30 個較小的類群。  

分類

(1)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於距地面25 厘米以上,又依高度分為四個亞類,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 米),中高位芽植物(8~30 米),小高位芽植物(2~8 米)與矮高位芽植物(25 厘米到2 米)。

(2)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更新芽位於土壤表面之上,25 厘米之下,多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3)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又稱淺地下芽植物或半隱芽植物,更新芽位子近地面土層內,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為多年生草本植物。

(4)隱芽植物(Cryptophytes)更新芽位於較深土層中或水中,多為鱗莖類、塊莖類和根莖類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5)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以種子越冬。

Raunkier 的系統只包括了有花植物,後來法國的Braun—Blanquet(1932)則把生活型系統擴大到一切植物,並且還把各類植物的定居特點也考慮進去。

關於「隱芽植物」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