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龍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5ry.jpg

恐龍名稱: 蠻龍

拉丁文名: torvosaurus tanneri

恐龍體長: 9-13米長 身高4米

恐龍體重: 約3-7.8噸

恐龍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侏羅紀晚期

生存地點: 美國

辨認要決: 類似暴龍的牙齒分布,中間的上頜骨牙齒相當的長,頭部較長,

恐龍種類: 蜥臀目.獸腳類.巨齒龍類

來歷:蠻龍是在galton & jensen於1979年國發現的  

科學分類

譚氏蠻龍的想像圖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斑龍科 Megalosauridae

屬: 蠻龍屬 Torvosaurus

種: 蠻龍 T. tanneri  

恐龍簡介

蠻龍是巨龍的親戚,考古學家們通過對蠻龍化石的研究得出結論:蠻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屬於蜥臀目的肉食龍類。蠻龍的體形龐大,是一種巨大的肉食型恐龍,兇猛而且殘忍,專門以捕殺各種植食性的恐龍為食。於是它被稱為侏羅紀晚期恐龍界的冷血殺手。蠻龍的頭骨很長,考古學家們使用現代高科技的手段恢復了蠻龍頭部形狀。經測量,蠻龍的頭約有1.2米長,相當與10歲小孩的身高。蠻龍巨大的體形並沒有影響它捕食時的速度,它可以迅猛地撲倒獵物,不過蠻龍的身形卻很狹長,平均大小長達10米,最大個體可能13米。這使得它很難通過狹長彎曲的通道。  

其他文獻

蠻龍骨架還原圖

蠻龍是在1972年,由詹姆斯.詹森(James A. Jensen)與Kenneth Stadtman在科羅拉多州莫里遜組的乾梅薩採石場中發現。蠻龍屬與模式種譚氏蠻龍(T. tanneri)都在1972年,由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與詹姆斯.詹森所命名、敘述。而葡萄牙的標本則是由O. Mateus與M.T. Antunes所研究。

正模標本是由上臂肱骨,與下臂的橈骨尺骨所構成。其他發現的化石包含上頜骨、前上頜骨、不完整的齒骨、淚骨尾椎恥骨坐骨、以及手部骨頭。

蠻龍與較早期的斑龍有親緣關係,但蠻龍似乎較為先進。蠻龍的分類仍然未確定,但蠻龍目前所處的斑龍科是基礎堅尾龍類的一個斷尾演化支;角鼻龍下目也是一個斷尾演化支,但這生物群持續存活到白堊紀末。

蠻龍的化石已在科羅拉多州、猶他州、懷俄明州等地發現。

敘述

蠻龍是肉食性恐龍,可能以大型草食性恐龍為食,例如劍龍類或蜥腳類恐龍。

蠻龍以強壯的後肢行走。它們擁有強壯的短前肢,前臂的長度是上臂的一半。它們還擁有巨大的拇指尖爪,以及大型、銳利的牙齒。

蠻龍身長9到13.2米,高度為2.5-4米,體重約為3-7.8公噸,這讓最大蠻龍體形超過了依潘龍(Epanterias),是該時代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而依潘龍可能是只大型異特龍。

蠻龍是莫里遜組所發現的最大型掠食者,但可能不是頂級掠食者,該地的頂級掠食者是類似大小、更為常見的異特龍。而身長8米的角鼻龍也與它們一同競爭獵物,但角鼻龍可能是種以小群體生活的生物,而且數量沒有蠻龍普及。

侏羅紀時期最大的獸腳亞目恐龍

蠻龍的體型大小仍未確定,因為目前只有發現不完整的化石,但已知它們是種大型的獸腳類恐龍。北美洲蠻龍的身長估計值約為9米,體重約1.95-3公噸。在葡萄牙發現的蠻龍化石更大。在2006年,在葡萄牙發現了一個幾乎完整的上頜骨,被歸類於蠻龍。該上頜骨長度為63厘米,而在北美洲發現的蠻龍,上頜骨長度為47厘米,頭顱骨的長度為118厘米。根據這個數據,在葡萄牙發現的蠻龍標本,頭顱骨長度估計為158厘米,身長13米,體重7800kg。這個數據長度可與最大型的暴龍頭顱骨(155cm)相當,更使得蠻龍成為目前已知最大型的侏羅紀獸腳亞目恐龍,超過食蜥王龍、異特龍、以及艾德瑪龍,更讓蠻龍成為最大型的獸腳類恐龍之一。

關於「蠻龍」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