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動心理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hormic psychology

英國心理學家W.麥獨孤所創建的一種心理學理論體系。麥獨孤認為心理學應是研究行為的實證科學,但他對行為的見解與J.B.華生是對立的。他認為行為不是反射弧的純物理過程,行為產生於身心交互作用,是一種心物過程,包括心理和物理的二重變化;只有從知、情、意3個面才能對它做充分的描述,因為每種行為都含有對某事物的知,對此事物的情,和趨向或躲避此事物的意。故行為總是具有一定的非決定性和自由性。他認為策動和維持行為的動力是遺傳的本能。本能是行為的非理性的策動力,而由本能所策動的行為都在於奮力達到一定的目的。因此,他的這種心理學理論體系被稱為目的心理學或策動心理學

策動心理學是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所創建的一種心理學理論體系。遠在1905年,他就先於行為主義者首倡心理學應是研究「行為」的實證科學 ,但他對行為的見解是與華生等人對立的。

麥獨孤認為行為並不等同於機械反射,更不能把行為歸結為由感官刺激所引起的反射弧的純物理過程。行為產生於身心交互作用,是—種心物過程,包括心理和物理的二重變化;只有從知、情、意三個面才能對它做充分的描述,因為每種行為都含有對某事物的知,對此事物的情,和趨向或躲避此事物的意。行為總是具有一定的非決定性和自由性。

麥獨孤堅決反對機械的決定論。他認為策動和維持行為的動力是遺傳的本能。他所謂的本能,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由自然選擇所提供的一種遺傳的心-物傾向。這種傾向決定他的所有者去感知和注意一定的對象,體驗一定的情緒,進行一定的動作,或者至少會體驗到進行這種動作的衝動。

本能是行為的非理性的策動力。本能都具有目的性,因而由本能所策動的行為都在於奮力達到一定的目的。因此,他的這種心理學理論系統最初就名之為「目的心理學」。

他為了區別他所謂的行為和機械反射,曾為行為提出七個標誌:活動的自發性;活動的堅持性(刺激消失,活動仍可進行);活動方向的變異性;情境產生改變,運動即行停止;對出現新情境的準備性;由於反覆,行為效果會有所改進;機體反應的整體性(趨向目的)。由於機械反射缺乏這些標誌,故被排斥於行為主外。後來,他為了和行為主義者徹底劃清界限,於1923年在《心理學大綱》中,又把心理學說為「人心的科學」。

1908年,麥獨孤在《社會心理學導論》一書中,創建了一套以遺傳本能和相應的情緒以及後天所形成的情操為基礎的人類社會行為的學說。他認為本能是一切社會行為的基礎。每種本能都有相應的情緒伴隨,例如,逃走本能一恐懼情緒;好奇本能—驚異情緒等。所以情緒也是先天性的。若干先天的情緒在後天以一定的對象為中心結合而為情操。如愛國主義情操就是懼(國難時)、怒(受侵時)、愛及自負等情緒在後天以祖國為中心結合而成的一種情操。

麥獨孤認為情操的形成和發展對個人、對社會都極為重要。缺乏情操,個人的情緒生活就會完全陷於混亂,而人們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行為也將因此而陷於混亂,成為不穩定的和難以預料的,因為情操的形成和發展實質上是人的情的生活和意的生活的組織化。人對情緒衝動的意志控制,對價值、功勛等的判斷,社會道德原則的建立和維持都是以情操為根據的。

麥獨孤在他的變態心理學理論體系中也同樣貫穿著他的這些基本理論觀點。他認為人實際上是一種有目的的自律機器。當環境變化要求調整,而這種調整卻超過這個有機體的自律調整能力時,功能錯亂就會發生。他認為人類的每種本能傾向似乎都在力爭自身的最大發展。當任何一種本能傾向變得強烈到難以控制在適當限度內時,心理功能就必然會發生錯亂。一切本能傾向都是有目的的,所以在一切引起錯亂的矛盾中也必然存在目的的矛盾。

1930年,麥獨孤在為美國心理學家默奇森主編的《1930年各派心理學》所撰寫的論文中,正式將原來的,「目的心理學」改稱「策動心理學」。他聲稱他今後更為困難的任務是要為用「策動的」這一形容詞所表明的,更加激進得多的目的心理學進行辯護。這種心理學要求獨立自主,不受物理科學現行各種原理的約束。它斷言趨向目標的奮鬥是心理學的一個基本範疇,是一種不能機械地加以解釋或分解為機械序列的過程類型。

麥獨孤認為科學的未來發展會決定究竟物理科學是否也需要採用物理事件的「策動的」解釋,最終我們的自然科學也會是兩種:機械主義的和目的論的。麥獨孤早就認為機器之類的物品都是被安排好以實現一定的目的的,否則就不能說機器發生錯亂。

麥獨孤的心理學理論在強調行為的趨向性和動機作用等等方面起過積極的作用。但他的策動心理學實質上已從原來的目的心理學演變為一種泛目的論的 、唯心主義哲學了。

關於「策動心理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