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紀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k23.jpg

第三紀Tertiary Period (距今6500萬年~距今180萬年)被子植物的時代)

地質年代名稱,新生代的最老的一個紀,始於距今6500 萬年前,大約延續6300 萬年。延至距今180萬年。

第三紀的重要生物類別是被子植物、哺乳動物、鳥類、真骨魚類、雙殼類、腹足類、有孔蟲等,這與中生代的生物界面貌迥異,標誌著「現代生物時代」的來臨。

第三紀時被子植物極度繁盛。除松柏類尚占重要地位外,其餘的裸子植物均趨衰退。蕨類植物也大大減少且分布多限於溫暖地區。第三紀的植物有明顯的分區現象,地層中還有許多微體水生藻類化石。

脊椎動物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爬行動物的衰亡,哺乳類、鳥類和真骨魚類取而代之,興起且高度繁盛。第三紀的早期,仍生活著古老、原始的哺乳動物;到了中期,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先後出現,逐漸代替了古老、原始的哺乳動物;第三紀晚期,現代哺乳動物群逐漸形成,更是偶蹄類和長鼻類繁盛的時期。尤其馬的進化很快。

中生代末,海生無脊椎動物有明顯的興衰現象。盛極一時的菊石類完全絕滅,箭石類極度衰退,而雙殼類、腹足類、有孔蟲、六射珊瑚、海膽、苔蘚蟲等則進一步繁盛。第三紀出現的有孔蟲分布廣泛、進化迅速,對於海相第三系的劃分與對比很有意義。此外,它們的生態分帶已應用於確定沉積盆地水深的變化。原生動物中的放射蟲在第三紀也十分繁盛,在深海研究中佔有突出地位。雙殼類在第三紀有很大發展,腹足類在第三紀進入極盛期。

陸生的無脊椎動物以雙殼類、腹足類、介形類為主,可以根據它們不同時期組合面貌的變化,進行陸相第三系的劃分。  

目錄

第三紀-名稱的由來:

第三紀名稱的意思是「第三個衍生期」,這是延用十九世紀對地層劃分為四個大時期的分類命名。

1833年,英國C.萊伊爾在研究法國巴黎盆地軟體動物化石時,發現地層越新,軟體動物與現代種屬相同的越多

第三紀時期全球的陸地分布

。他根據地層中含有現代種屬的百分比,將第三紀劃分為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1854年,E.貝利希在德國發現早於中新世的沉積物,提出漸新世。1853年,M.赫奈斯依生物群和沉積物的相似性,將中新世和上新世合稱晚第三紀;1866年,K.F.瑙曼則把漸新世和始新世合稱早第三紀。1874年,W.P.夏姆珀根據巴黎盆地發現的植物化石,他認為這些化石的層位早於始新世,而稱之為古新世。因此,第三紀劃分為早第三紀和晚第三紀。早第三紀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晚第三紀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晚第三紀的分界線約在2330萬年前。

習慣上將這個紀分為5 個持續時間不等的世,從老到新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它們的名稱是根據現代海洋無脊椎生物種屬在第三紀化石中占的比例命名的。因此,根據提出這個系統的查爾斯.萊爾爵士的意見,始新世(意思是「現代的拂曉」)有比更新世(譯為更為現代)較少的現代物種。在另一種分類中,將第三紀看作一個代,其中的前三個世構成老第三紀而後兩個構成新第三紀。  

第三紀-地層構造:

該紀在新生代兩階段中的前一階段。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第三系,位於中生界之上、第四系之下。

第三紀岩石大都由固結不緊實的非海相和海相沉積物組成,其中有些含很多化石。主要的岩石劃分最早

第三紀遺留的地貌

是在歐洲建立的,那裡第三紀岩石有廣泛的分布,易於研究和分類。在一些構造舒緩的盆地,如倫敦盆地、巴黎盆地與維也納盆地中第三紀有最好的發育。 義大利、法國南部、比利時、荷蘭與德國也有很著名的第三紀沉積。非洲北部有海相第三系岩石,而在南美洲南部則有廣泛分布的第三紀沉積。

在紐西蘭和東印度群島,第三系以海相、非海相和火山岩的組合為特徵,而在澳大利亞則有廣泛的火山活動的證據。

在北美洲,第三紀岩石在從下加利福尼亞到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的窄帶中出現。它們多數是海相成因的,這些岩層很厚而且是強烈斷裂與褶皺的。在大西洋沿岸帶平原,第三紀岩石的露頭從紐澤西州延伸到佛羅里達,並沿墨西哥沿岸平原繼續延伸到墨西哥。

它們既有海相的,也有非海相的,而在德克薩斯州和路易西安納州的沿岸平原有特別大的厚度。有些地方,地層被圓柱狀鹽頸刺穿,它們使岩石向上拱起形成鹽丘,而鹽丘可以與石油和天然氣相伴生。在北美大陸內部,南從德克薩斯州以北的俄克拉荷馬州到加拿大的阿爾伯達大平原區中,在從新墨西哥州到薩斯喀徹溫省的落基山區,以及愛德荷南部、奧勒岡東部和內華達州的大盆地區,存在著非海相沉積。這些地層與南達科他州的巴德蘭茲、猶他州的布賴斯谷國家公園的優美景色有成因關係。它們也是許多猛獁象化石的來源,並揭示了第三紀生物性質的許多情況。  

第三紀火山和地殼運動:

北美洲西部有相當多的第三紀火山活動的證據。熔岩、火山灰和其他類型的火成岩覆蓋了78 萬平方公里以上的面積,並出現有象沙斯塔山和胡德山之類的火山峰。拉森峰和雷尼爾山也是這種火山作用的產物。奧勒岡州、華盛頓州、愛德荷州和內華達州的哥倫比亞河與斯內克河流域地區,巨大的熔岩高原是由無數彼此疊覆的熔岩構成的,覆蓋了52 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厚達數百米。從第三紀中期(中新世)開始在地球上許多地區發生地殼運動並逐漸加強,持續到第三紀末。喀斯喀特造山運動是隆起作用達到頂峰的時期,它是導致亞洲的喜馬拉雅山、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加利福尼亞和奧勒岡的海岸山脈以及華盛頓州和奧勒岡州的卡斯卡德山脈抬升的一期造山運動。  

第三紀氣候條件:

第三紀的氣候比起現在的氣候來,更為溫暖、濕潤而且較少變化。在第三紀早期,熱帶和亞熱帶氣候遠遠延及加拿大北部邊界,在稍後的時期內大平原地區則呈現出乾旱境況。趨近第三紀末,氣候逐漸變冷,預示著更新世最早的冰期即將來臨。

在第三紀,中歐、北非和北美東部墨西哥灣沿岸屬於熱帶氣候,而北非、西亞、中亞和中國華南大部地區,則屬於乾燥氣候帶;東北亞、西西伯利亞、中歐、北美西北部、中國東北地區以及澳大利亞東南部和南美南部,屬於溫涼潮濕氣候帶。  

第三紀的生物遺存:

由於第三紀生物很象第四紀時期,這兩個紀的植物和動物都在新生代的條目下闡述。南美洲、東印度群島、中東、蘇聯、加利福尼亞和路易西安納州與德克薩斯州的墨西哥灣沿岸地區都產出大量的石油。墨西哥灣沿岸平原的鹽丘產出岩鹽,也產出石油。在蒙大拿州、懷俄明州、奧勒岡州及華盛頓州都有在第三系中採煤的礦山。第三紀早期(始新世)的綠河組是油頁岩的重要來源,美國的落基山地區、墨西哥、秘魯、玻利維亞在第三系地層開採銅、金和銀礦床。在馬里蘭州、維吉尼亞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第三系地層中產出矽藻土。  

第三紀-哺乳動物的繁盛時期 :

古新世(6千5百萬年前):除恐龍外,一些在白堊紀集群滅絕中倖存下來的爬行動物類群仍繼續生活下去,哺乳動物和鳥類保留一定的古老特色,並進一步發展,在哺乳動物中出現早期的馬、大象和熊類。植物界中菊科(Compositae)植物開始出現;

始新世(5千3百萬年前):草本(科)植物(grass vegetation)出現並與豆科(Leguminosae)植物、菊科植物一起繼續繁榮。古老動物群逐漸被現代動物群的祖先替代,在4千萬年前,開始出現草食性動物(grazing)和猴子,部分哺乳動物類群(鯨魚、海豚)重返海洋生活。有孔蟲發展並繁盛;

漸新世(3千6百萬年前):最早的猿類出現,大型哺乳動物和鳥類在地球上廣泛分布,如犀類中出現古今陸上最大的哺乳類動物巨犀。大量陸地被草原覆蓋;

中新世(2千3百萬年前):靈長類在中新世佔有重要地位,如森林古猿分布較廣,到中新世末,類人猿(hominid apes)與大型猿類分開演化,類人猿輻射演化並達到演化的頂點,出現西瓦古猿(Sivapithecusa)--具有現生猿類和人類特徵的類人猿;

上新世(5百萬年前):出現最早的人類--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關於「第三紀」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