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梅
A+醫學百科 >> 榔梅 |
武當山有榔梅樹,此樹結的果實叫榔梅果。
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榔梅,只出均州太和山」。古時武當山叫太和山,地理位置均州。也就是說,榔梅只出產在武當山,其他地方絕無僅有。正因為榔梅只出在武當山,物以稀為貴,所以就有許多神奇之處。
首先榔梅樹是真武大帝親手嫁接而成。相傳,真武年少時在武當山修道,由於意志不堅,返回途中,於武當磨針澗遇姥姆(紫氣元君化身)磨礪鐵棒。從對話中真武頓悟「鐵杵磨針,功到自成」之理,復又上山修鍊,途中折梅寄於榔樹,並仰天誓曰:「吾若道成,花開果結」。功夫不負真武,四十二年的面壁修行終成正果,榔梅亦隨顯靈異,果然開花結果。
當然這是傳說,但歷史上武當山高人云集,終身修道(用現在的說法,也不妨叫搞科研),培養出個稀有植物品種也是可能的。
明永樂三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起兵奪取皇位不久,「久無花實」的武當榔梅開花結果,五龍宮全真道士李素希帶著數百枚果實進獻給了皇帝。皇帝萬分高興,認為他奪取皇位本是真武大帝的護佑,他的行為「精誠感格,祝厘國家,故能動高真降此嘉祥,以兆豐禳也」。於是,賞李素希四十錠大銀,彩緞衣服等物。還下令有關部門勘測武當山形地貌,準備建築材料。於永樂十年(1412年),御制祝文,大建武當,以答神貺。
可見,小小榔梅果為明朝大修武當起了重要作用!
不久,明成祖朱棣把榔梅果列為貢品,每年由武當山進獻。榔梅因此成為宮中的珍奇。每逢大慶,皇帝則把它作為有功之臣的賞賜。廷臣們為爭得皇上恩賜的一顆榔梅神果,而覺得終身大幸,把它看成是一種政治榮譽,一種養命延年的仙果和一品美味。在整個明王朝中,無數官吏、賢士、名人、騷客們,都抱著不同的追求和幻想,頻頻登臨武當山,不惜重金求購,以睹其靈跡。這些人還賦詩吟贊榔梅並留下了大量詩篇。
明朝末期,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地理學家徐霞客先生遊覽考察了武當山,他在《游太和山》日記中寫道:「……下瓊台觀,其旁榔梅數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絢麗岩際,地既幽絕,景復殊異。余求榔梅實,觀中道士噤不敢答,既而曰:『此系禁物,前有人攜三、四枚,道流株連,破家者數人。』余不信,求之益力……觀主握手曰:『公渴求珍植,幸得二枚,少尉公懷,但一泄於人,罪立至矣』。出而視之,形侔金枯,金相玉質,非凡品也,珍別謝去。……暮返宮(南岩宮),賄其小徒,復得榔梅六枚,明日再索不可得矣。……以太和山榔梅為老母壽。」
日記中徐霞客記載在瓊台中觀、南岩宮共索得榔梅8顆,而且送他果實的道人戰戰兢兢,生怕被人知道而獲罪。徐霞客還把榔梅果帶回家給老母親祝壽。
那麼,榔梅果到底什麼樣呢,史料記載:「……永樂十年秋,敕命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敕建武當山宮觀。十一年春,榔梅發花,色敷紅白,……,遠近聞見,五月果成,珠璣錯落,翡翠交輝,累累滿枝,莫計甚數,凝霞映日,顏色炫耀……」
但,讓人大惑不解的是,榔梅的興衰與明室存亡共始終。自清以來,神奇的榔梅果卻在武當山突然消失,無論是道家或是官家都不知榔梅到哪裡去了,獨有「榔梅仙祠」猶自迎風而立。「榔梅歷歷傳消息,莫為仙家隔渺茫」的感慨成了幾百年來人們尋其秘、探其微的嘆詞。
附:徐霞客---游太和山日記(摘錄)
舍之西,度嶺,謁榔仙祠。祠與南岩對峙,前有榔樹特大,無寸膚,赤干聳立,纖芽未發。旁多榔梅樹,亦高聳,花色深淺如桃杏,蒂垂絲作海棠狀。梅與榔本山中兩種,相傳玄帝插梅寄榔將梅嫁接於榔,成此異種雲。
十四日 其旁榔梅數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絢爛岩際。地既幽絕,景復殊異。余求榔梅實,觀中道士噤不敢答。既而曰:「此系禁物。前有人攜出三四枚,道流株連破家者數人。」余不信,求之益力,出數枚畀給予余,皆已黝爛,且訂約定無令人知。及趨中瓊台,余復求之,主觀仍辭謝弗有。因念由下瓊台而出,可往玉虛岩,便失南岩紫霄,奈何得一失二,不若仍由舊徑上,至路旁泉溢處,左越蠟燭峰,去南岩應較近。忽後有追呼者,則中瓊台小黃冠即小道士以師命促余返。觀主握手曰:「公渴求珍植,幸得兩枚,少慰公懷。但一泄於人,罪立至矣。」出而視之,形侔相同金橘,漉滲以蜂液,金相玉質,非凡品也。........暮返宮,賄其小徒,復得榔梅六枚。明日再索之,不可得矣。
越二十四日,浴佛後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為老母壽。
榔梅的現代考證
1998年,丹江口市將武當山榔梅研究列入科研項目,並先後在榔梅產地武當山及周邊地區,以及歷史上武當山榔梅移植地安徽齊雲山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實地考察。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道士方瓊真「訪武當攜榔梅植於洞天福地,今尚存古榔梅一株」。科題組在武當山發現了孑遺古榔梅一株,並大膽從齊雲山引植榔梅幼樹2株,用參照鑒證的辦法,在丹江口市找到了同類樹種——黃蛋樹。課題組在均縣鎮、三官殿、官山、涼水河和五龍宮等處相繼發現樹木及其果實。其中均縣鎮黃家槽村為市域內存量最大的種群,有樹30餘株,且有從清初至今不間斷的200多年種植史。因果實顏色嫩黃,形如鴨蛋,均縣鎮人稱其為黃蛋;因形體和味道接近杏子,武當山五龍宮稱其為布袋杏;三官殿、涼水河一帶則稱其為黃安。其樹形、花色、果實的各種特徵都與古籍中所描述的「色敷紅白」、「金相玉質」、「桃核杏形,味酸而甜」完全吻合。課題組認為榔梅為貢品的官方名稱,黃蛋、黃安、布袋杏則為其鄉土名稱,實為同類異名物種。由於榔梅在明代地位很高,在皇室是貢果,在武當是禁果,常人很難見到實物,也就不可能將黃蛋與其聯繫在一起,這是造成「物在身邊人不識」的根本原因。
1999年,2000年,課題組曾分別到江蘇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進行技術鑒定,確認榔梅是武當山生存已久的本土物種,它非李非杏、非桃非梅,又似李似杏、似桃似梅,在《中國高等植物圖鑑》中尚無記載,本身就具有神秘性。華中農業大學孫華美教授認為「該品種可能是杏、李的天然雜種,品質上等,是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優良樹種。」
武當榔梅祠
榔梅祠位於烏鴉嶺通往金頂的路上,明永樂十年敕建,是當年全山十六座祠廟中最大的一處,現存磚石結構正殿和配殿、廂房、山門、宮牆等。 據《太和山志》記載,此地原生有榔梅,其果味甘如蜜。明代永樂年間 (1403—1424),山中道士李素希將榔梅果上貢皇帝,得以敕建榔梅仙祠,其祠原有建築不詳,今唯留遺址而已。
榔梅祠與真武大帝修鍊的傳說有著密切的聯繫。相傳,真武大帝(靜樂國太子)修鍊時,由於意志不堅,中途準備下山,半路上遇到紫氣元君化做老婆婆用鐵杵磨針點化他。真武大帝返回山中繼續修鍊,經過此處時折下一段梅枝插在榔樹上,說:「吾若道成,花開結果。」後來,他修鍊成功,梅枝果然在榔樹上也插栽成活,並開花結果。
武當山榔梅果在明代享有盛譽,是武當山的稀有植物。明永樂年間,武當道士李素希多次將榔梅果上貢朝庭,得到朝庭封賜,並敕建了這座榔梅祠。榔梅不僅甘甜可口,且能治疾延壽,皇帝還下旨對榔梅樹進行保護,將果實作為貢品和禁果,由武當道士每年進獻。皇帝還經常用榔梅果獎賞有功大臣,所以朝廷大臣都把能得一枚榔梅果做為政治榮譽而終身榮幸。後來,武當山的榔梅樹就完全絕跡,許多人遍訪武當尋找榔梅,都是掃興而歸,武當榔梅成為待後人破解的千古之迷。
關於榔梅的來歷,傳說總歸傳說,它不能作為解釋「榔梅」來歷的科學理由。那麼,武當山為何有「榔梅」這種植物呢?據植物學家分析,這是「鳥媒嫁接」的原因。鳥銜各種果實在榔樹上吃,梅核落入榔樹裂縫中,生根發芽,使榔樹發生變異,果實形成多親優點,味道特美。榔梅樹在武當山已絕跡。
1997年,武當山文物部門從齊雲山移回一棵榔梅樹,使榔梅祠得以「名符其實」,現在長勢良好。2004年已結出6枚果實,人們又見到這一稀世仙果了。
現在,榔梅祠殿內供奉著武當拳的創始人真武、玉皇大帝、文武靈官等神像。(註:資料圖片源於湖北陰陽地理學府)
參考
關於「榔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