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變理論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eon.jpg

權變理論(Contingency Approach/Contingency Theory)又稱應變理論、權變管理理論(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  

目錄

什麼是權變理論

權變理論是20 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經驗主義學派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管理理論。是西方組織管理學中以具體情況及具體對策的應變思想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管理理論。進入七十年代以來,權變理論在美國興起,受到廣泛的重視。權變理論的興起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七十年代的美國,社會不安,經濟動蕩,政治騷動,達到空前的程度,石油危機對西方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企業所處的環境很不確定。但以往的管理理論,如科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等,主要側重於研究加強企業內部組織的管理,而且以往的管理理論大多都在追求普遍適用的、最合理的模式與原則,而這些管理理論在解決企業面臨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時又顯得無能為力。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再相信管理會有一種最好的行事方式,而是必須隨機制宜地處理管理問題,於是形成一種管理取決於所處環境狀況的理論,即權變理論,「權變」的意思就是權宜應變。

權變理論認為,每個組織的內在要素和外在環境條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動中不存在適用於任何情景的原則和方法,即:在管理實踐中要根據組織所處的環境和內部條件的發展變化隨機應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普適的管理方法。成功管理的關鍵在於對組織內外狀況的充分了解和有效的應變策略。權變理論以系統觀點為理論依據,從系統觀點來考慮問題,權變理論的出現意味著管理理論向實用主義方向發展前進了一步。該學派是從系統觀點來考察問題的,它的理論核心就是通過組織的各子系統內部和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繫,以及組織和它所處的環境之間的聯繫,來確定各種變數的關係類型和結構類型。它強調在管理中要根據組織所處的內外部條件隨機應變,針對不同的具體條件尋求不同的最合適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其代表人物有盧桑斯、菲德勒、豪斯等人。

權變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指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管理模式。管理與其說是一門理論,更不如說是一門實操性非常強的技術;與其說它是一門科學,更不如說它是一門藝術,權變管理能體現出藝術的成分。一名高明的領導者應是一個善變的人,即根據環境的不同而及時變換自己的領導方式。權變理論告訴管理者應不斷地調整自己,使自己不失時機地適應外界的變化,或把自己放到一個適應自己的環境中。

作為一種行為理論,權變理論認為根本沒有所謂的最好的辦法去組織企業、領導團隊或者制定決策。 組織形式或(領導風格、決策方式)在某種情況下效果卓著,然而,換一種情況可能就不那麼成功。 換句話說, 這種組織形式或(領導風格、決策方式)依賴於組織內部的或外部的約束(因素)。  

權變理論的中心思想

權變理論的中心思想是:

①企業組織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開放型的子系統,受環境的影響。因此,必須根據企業組織在社會大系統中的處境和作用,採取相應的組織管理措施,從而保持對環境的最佳適應。

②組織的活動是在不斷變動的條件下以反饋形式趨向組織目標的過程。因此,必須根據組織的近遠期目標以及當時的條件,採取依勢而行的管理方式。

③管理的功效體現在管理活動和組織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因此,必須根據組織的各要素的關係類型及各要素與管理活動之間相互作用時的一定函數關係來確定不同的管理方式。  

制約權變理論的因素

制約權變理論的因素主要有:

.組織規模;

.組織對於外界環境的適應性;

.組織資源與經營活動的差距;

.管理人員對員工先入為主的假想;

.戰略;

.科技,等。  

權變理論的發展研究

權變理論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並於70年代逐漸形成體系。其產生和發展反映了一定時代背景條件下實際管理活動的需要。系統管理學派以及經驗管理學派是權變理論的兩大淵源。系統觀念為它提供了直接的理論模式和分析手段;經驗管理學派注重研究特定情景和條件下的不同管理經驗,同樣否認有任何「普遍通用的管理準則」。另外,社會系統學派和社會-技術系統理論等管理學說對它也有一定影響。

權變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個面:

①組織結構的權變理論:這類理論都把企業組織作為一個開放系統,並試圖從系統的相互關係和動態活動中考察和建立一定條件下最佳組織結構的關係類型。例如,T.伯恩斯等人關於環境和組織結構的研究認為,市場和技術環境的變化與組織結構的功能有關,在變動的環境中有機型結構組織有較好的適應力,在穩定的環境中機械型結構組織有較高的工作效率。P.R.勞倫斯和J.W.洛爾施關於組織分化(組織和外界環境分別對應的程度)和整合(組織的統一和協調)的研究認為,組織分化程度和環境的穩定性成反比;而當分化少的組織採用集權結構,分化多的組織採用分權結構時,一般能較好地適應環境。J.伍德沃德關於組織內工藝技術和結構的關係研究認為,企業的「工藝技術連續性」對組織結構有重要影響作用,大批量生產宜採用古典層峰結構組織,小批量單位生產宜採用靈活的有機結構組織。H.黑格爾和J.W.斯洛克姆關於市場和產品特徵的兩維研究認為,根據市場變化的快慢和內部產品與工藝技術的差異,可把組織分解為4類與之相適應的結構模式,即產品事業部結構、矩陣組織結構、直線-職能組織結構和高度集權制組織結構。他們還提出企業組織結構既要有穩定性,也要有適應性,二者不可缺一。H.L.托西和S.J.卡羅爾關於市場和技術特徵的兩維研究認為,根據市場或外部環境的穩定性和組織日常工作技術的變革速度,可分別建立4類與之適應的組織結構模式,即層峰結構組織,市場中心型組織,技術中心型組織和靈活的有機型組織。此外,還有一些研究探討了組織開發策略,信息處理程序等因素與組織結構之間的權變關係。

②人性的權變理論:認為人是複雜的,要受多種內外因素的交互影響。因而,人在勞動中的動機特性和勞動態度,總要隨其自身的心理需要和工作條件的變化而不同,不可能有統一的人性定論。主要研究有J.J.莫爾斯和J.W.洛爾施的超Y理論。

③領導的權變理論:認為領導是領導者、被領導者、環境條件和工作任務結構 4個面因素交互作用的動態過程,不存在普遍適用的一般領導方式,好的領導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管理。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F.費德勒有效領導模式的研究和V.H.弗羅姆等人關於領導參與模式的研究。

權變理論被一些研究者譽為未來管理的方向。它整合了管理學科某些方面的基本認識和方法,建立了多變數和動態化的新管理規定,它提倡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精神,注重管理活動中各項因素的相互作用。但是,權變理論存在著有些研究偏重組織的表面結構特徵、不夠深化、樣本過小等方面的不足。  

權變理論與領導力

根據權變理論,成功領導是諸多變數的函數,如下屬類型、工作任務及團隊因素等。 一種特定領導行為的效能亦受制於具體環境需求。 權變理論強調各種不同的領導風格一定要貼近各自的組織環境需要。 與之相關的具體理論有:

1、Fiedler的權變理論(Fiedler's Contingency Theory):

Fiedler理論是最早的權變理論,被廣泛研究。 Fiedler的研究從領導者性格特徵和行為習慣出發,總結出組織績效受制於領導者個人心智導向及其他三個情景變數,即 組織氛圍、任務結構以及領導者權力地位。 這一理論解釋了組織績效在上述三個變數兩兩作用下的不同結果, 揭示了在不同變數情境下的有效領導風格。 根據Fiedler理論,領導效能就是領導風格與領導者工作環境屬性交互作用的結果。

Fiedler的權變理論模型

2、Hersey & Blanchard的情境理論(Situational Theory):

情境理論是Blake和Mouton的管理方格模型(Managerial Grid)和Reddin的3D管理風格理論(3D Management Style Theory)的延伸, 它在對領導力的研究中,擴展了人際關係與工作任務維度的概念,並融入了準備度維度。

3、德羅特的領導補給線 (Leadership Pipeline) :

領導補給線(Leadership Pipeline)模型,通過關注和解釋在領導人才培養的各個過渡階段,那些諸如時間配置、工作技能以及工作價值等發生的至關重要的變化,來幫助公司構建一條管線漏斗型的未來人才補給線。 這一模型還能夠幫助理解在不同的層級上對於管理者的不同要求。  

權變理論與決策

Vroom和Yetton的決策參與權變理論(Decision Participation Contingency Theory),或被稱作為常規決策理論(Normative Decision Theory)。 根據這一理論模型,決策效能受一系列情境因子影響:

1、決策品質及下級對決策的接受度。

2、領導與下級所擁有的相關信息總量。

3、下級接受獨斷決策的可能性,或者下級參與其中合作制定更好決策的可能性。

4、與下級意見的分歧大小。  

權變理論和情境理論

權變理論與情景理論頗為相似。它們的主要差別在於,情景理論更關注領導者的行為特徵、 所處的情境因素(往往與下級的行為相關)。 而權變理論則採取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既考慮了領導力的權變因素,又包含了組織環境的其他變數因素。

關於「權變理論」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