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結構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表面結構:固體表面幾個原子層中原子的排列情況。包括表面單位網格的形狀和大小,它相對於基底單位網格的取向,表面單位網格中原子的數目和相對位置(鍵長和鍵角等),最外層原子與第二、三……層原子的距離以及表面各層中原子的種類和排列狀況等。

晶體中原子排列的周期性在垂直於表面的方向上於表面處突然中斷,使表面幾層的原子所受內外兩側的力失去平衡,通過自給作用達到新的平衡後,表層原子的鍵長和鍵角均與體內不同,一般表現為表層原子沿垂直於表面的方向產生一定位移。位移可向外(膨脹),也可向內(收縮),此稱為表面弛豫,表面區中不同原子層的弛豫程度不同。表層內原子新的平衡位置也可表現為沿表面產生了橫向移動,而且其二維周期性也與體內不同,此稱為表面重構(或表面再構)。表面區內還可能存在各種缺陷,例如空位、填隙原子、階梯、疇界等各種偏離二維周期性的結構。來自環境的外來原子或分子由於物理作用和化學作用粘附於固體表面的過程稱為吸附。吸附物可在固體表面形成無序的或有序的覆蓋層。有序覆蓋層一般形成重構結構,其二維周期不同於襯底的周期。

研究表面結構的最有效的實驗手段是低能電子衍射,此外還有多種其他實驗方法(見表面分析技術)。

關於「表面結構」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