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自顯影術
A+醫學百科 >> 放射自顯影術 |
免疫放射自顯影術(autoradiograph)
旨在追蹤某些物質在體內、組織或細胞中的分布與代謝徑路。首先,將放射性同位素或放射性同位素的標記物注入動物體內或加入培養基中,間隔一定時間取材,製成標本(如切片),在暗室中於標本的上面塗以液體原子核乳膠,置暗處曝光,數日後再經顯影和定影處理,或經染色後光鏡觀察,在放射性同位素或其標記物存在的部位,溴化銀被還原成黑色的微細銀顆粒,也可在電鏡下觀察則稱之為電鏡放射自顯影術(electron microscope autoradiography)由此,可獲知被檢物質在機體、組織與細胞內的分布、數量及代謝徑路。
在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是能量低、射程短、電離作用強β的射線如3H,14C,32P,35S,125I,45Ca,等或其它化合物。例如將125I注入體內可觀察碘在甲狀腺內的碘化部位及過程;又如把3H標記的胸腺嘧啶苷或胺基酸注入體內,可以研究細胞內DNA合成及蛋白質合成及其代謝過程。還可對標本中銀顆粒數目進行定量分析;也可用液體閃爍計數器對細胞或勻漿的放射強度進行定量研究。
出自A+醫學百科 「放射自顯影術」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6%94%BE%E5%B0%84%E8%87%AA%E6%98%BE%E5%BD%B1%E6%9C%AF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放射自顯影術」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