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測量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態度是可以測量的。 在社會心理學中常用的態度測量方法是態度量表﹑問卷等。在社會心理學中常用的態度測量方法是態度量表﹑問卷等。 在設計態度測量方法時首先必須明確態度對象。態度對象可以是比較具體的﹐也可以是比較抽象的﹐但必須能與其他概念清楚地區別開來。態度的主要屬性是評價性﹐亦即對一定態度對象的積極或消極的反應傾向。態度應在評價連續統上處於一定的位置﹐表示其方向和程度。態度與個人的基本價值觀和基本需要有聯繫﹐這會造成自我捲入程度上的差別。態度不是直接觀察到的﹐它的存在是通過可見反應顯示出來的。可見反應可區別為3類﹐即認知反應(同意或不同意)﹑情感反應(喜歡或不喜歡)和行為反應(支持或反對)。評價傾向可以通過上述任何一種反應來估量。信念方面通常只能通過認知反應來估量。

態度測量的組織程度有所不同﹐大致可區分為無組織的和有組織的兩類。 無組織的測量方式是由被試自由表達對某事的看法﹐有組織的測量方式則給被試提供多項選擇項目﹐供其選擇。二者各有其用途﹐前者可以取得較多信息﹐了解到事先未想到的問題﹔後者則易於記分﹐不易發生歪解﹐使反應集中於主要問題上﹐並適用於較大群體。

態度量表最常用的態度測量方法使用的前提是假定被試意識到並願意表達他的態度。但是在某些敏感問題上被試可能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態度﹐這時就需要採用間接方法﹐間接方法是使被試不意識到自己受到評價﹐或者雖然意識到但不知道評價的是什麼。 可以假借評價其他方面如邏輯思維能力的名義評價態度。態度量表通常是由一系列有關所研究態度的陳述或項目組成﹐被試就每一項目表達自己同意或不同意的方向以及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把反應分數加以整理得出一個表明態度的分數。  

目錄

瑟斯頓量表

一個早期的態度量表﹐是L.L.瑟斯頓及其同事E.J.蔡夫於1929年提出的﹐稱之為瑟斯頓量表法。 這個方法首先搜集一系列有關所研究態度的陳述或項目﹐而後邀請一些評判者將這些陳述按從最不贊同到最贊同方向分為若干類﹐譬如11類。 經過淘汰﹑篩選﹐形成一套約20條意義明確的陳述﹐沿著由最不贊同到最贊同的連續統分布開來。要求參加態度測量的人在這些陳述中標註他所同意的陳述﹐所標註的陳述的平均量表值就是他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分數。 瑟斯頓量表法提出了在贊同或不贊同的因次上測量態度的方法﹐這是它的貢獻。這個作法迄今仍是多數量表的基本特點。但是由於這個方法複雜﹑費時和不方便﹐今天已很少使用了。  

利克特量表

1932年R.利克特提出了一個簡化的測量方法﹐稱之為相加法。 它不需要收集對每個項目的預先判斷﹐只是把每個項目的評定相加而得出一個總分數。 利克特量表也是由一系列陳述組成﹐利用5點或7點量表讓被試作出反應﹐5點量表是從強烈贊同(5)﹑贊同(4)﹑中性(3)﹑不贊同(2)到強烈不贊同(1)。 7點量表則分為強烈贊同﹑中等贊同﹑輕微贊同﹑中性﹑輕微不贊同﹑中等不贊同﹑強烈不贊同。 這兩種量表是使用得最廣的。 利克特量表的一種改進形式是強迫選擇法﹐為了使被試一定作出選擇而排除了中性點﹐如把原7點量表改為6點量表。 有人用顏面法代替陳述法﹐用之於無文化的被試。利克特量表法的結果與瑟斯頓量表法的相關係數約為.80。  

社會距離量表

社會距離量表與瑟斯頓和利克特按贊同或不贊同因次的測量有所不同﹐主要用於測量人際關係親疏態度。莫雷諾﹐J.L.的社會測量是測量人際親疏態度的一種形式。E.S.博加德斯1929年提出的社會距離測量主要是用來測量種族之間的社會距離的。

博加德斯量表包括一系列陳述﹐按從最近社會距離到最遠社會距離排列開來﹐如可以結親(1)﹑可以作為朋友(2)﹑可以作為鄰居(3)﹑可以在同一行業共事(4)﹑只能作為公民共處(5)﹑只能作為外國移民(6)﹑應被驅逐出境(7)。 括號內分值越大表示社會距離越大。  

語義分化

C.E.奧斯古德等人1957年提出的一種較為全面的測量方法。已往的態度測量基本上是在贊同或不贊同一個維度上的測量﹐不易表達出態度的複雜性。語義分化法提出了3個不同維度的態度測量﹐所以又稱為多維度量表法﹐這3個維度是評價﹑強度和活動。在這個方法中﹐態度對象的評定是通過由對立形容詞構成的一些量表進行的﹐如好-壞﹐強-弱﹐主動-被動。 好-壞是評價方面﹐強-弱是強度方面﹐主動-被動是活動方面(見表評價﹑強度和活動的語義分化測量)。

測試時給被試提出一個態度對象﹐要求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有關係列中圈定一個數字﹐各系列分值的總和就代表他對有關對象的總態度﹐上述表格中3個維度是不變的﹐但各維度中的項目是可變的。3個維度中評價維度被認為是主要的。

上述態度測量方法是具有代表性的幾個﹐其他方法﹐如投射測驗﹑行為觀察﹑生理記錄等﹐也是常常被採用的。  

避免測量錯誤

在態度測量上常出現兩種問題﹕客觀解釋問題和主觀偏向問題。研究者發現﹐問卷使用的態度量表有時並未反映出反應者的真實態度。如果某個項目編製用語模糊﹐被試發生誤解﹐那麼對這個項目的反應就不可能反映出被試的態度。這是客觀上的解釋問題。 要避免這種錯誤﹐在編製態度量表時應當用多個項目測量同一個態度﹐這樣可以克服理解上造成的誤解﹐測量到真實的態度。更嚴重的問題是主觀偏向問題。如果人們由於某種原因而不願表達真實的態度﹐那麼就可能提出虛假的反應﹐有時人們也可能自己並不了解與行為不同的內心深處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測量工具的態度量表的效度就成了問題。社會心理學家已提出一些避免這類問題的辦法。

在許多場合下﹐人們提出虛假反應是由於他們知道哪些態度是社會讚許的﹐哪些是社會不讚許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提出了一種稱為假通道技術的方法﹐實驗者申明採用一種儀器可以探查到被試的真正態度(實際上這是做不到的)。如果被試不了解實情﹐相信實驗者真能做到﹐就可能作出真實的反應﹐H.西戈爾等人1971年的研究證明﹐採用假通道法與傳統量表法相結合比單用傳統量表法更能揭示出真實的態度。他們的實驗基本假設是﹐由於社會壓力﹐大學生傾向於對美國人表現出比實際態度差一些的態度﹐對黑人表現出比實際態度好一些的態度。 他們共用60名白人大學生作被試﹐分為兩組。 第1組30人對美國品質表作出反應﹐第2組30人對類似的黑人品質表作出反應。每一組的15人連通一架標名為「肌電圖」的儀器﹐其餘15人只作反應﹐不連通儀器。 結果表明﹐結合假通道技術的確能探查出更真實的態度。

除了假通道技術外﹐還有人提出利用行為指標的辦法。人們認為﹐當人們傾聽他們贊成的信息時往往點頭而不是搖頭﹐這種運動也可以用來探查真實態度。其次﹐皮電反應和肌電圖也是可以利用的。雖然這類生活反應與態度沒有直接聯繫﹐但有助於了解喚起水平﹐從而查明不真實的反應。

某些人格特徵也會造成反應偏向。社會心理學家發現﹐某些人對問卷或測驗總是以一定模型反應﹐而不管其態度。有些人有贊同反應傾向﹐他們對問卷項目傾向於做出肯定的回答﹐即使它不反應其真實態度。有些人有否定傾向﹐他們對問卷項目傾向於做出否定回答。對此可採用對一個態度運用多個問題的方法﹐而且問題的表述採用不同方式﹐對同一問題有時要求用「同意」回答﹐有時要求用「不同意」回答。

關於「態度測量」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