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失眠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心因性失眠是指明顯的個人心理因素引起的睡眠質和量的變化,出現的入睡困難,易醒早醒,淺睡多夢,甚至徹夜不眠的情況。心因性失眠出現的時間一般比較短,如及早加以干預,消除心理因素,可以很快緩解,否責長期下去,可發展為慢性失眠,頑固性失眠,此時即使加以心理干預,效果甚微 ,需要用以藥物輔助調理。

導致失眠的心理因素

夢有害心理

不少自稱失眠的人,不能正確看待夢,認為夢是睡眠不佳的表現,對人體有害,甚至有人誤認為多夢就是失眠。這些錯誤觀念往往使人焦慮,擔心入睡後會再做夢,這種「警戒」心理,往往影響睡眠質量。

其實,科學已證明,每個人都會做夢,做夢不僅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而且是大腦的一種工作方式,在夢中重演白天的經歷,有助於記憶,並把無用的信息清理掉。夢本身對人體並無害處,有害的是認為「做夢有害」的心理,使自己產生了心理負擔。

自責心理

有些人因為一次過失後,感到內疚自責,在腦子裡重演過失事件,並懊悔自己當初沒有妥善處理。白天由於事情多,自責懊悔情緒稍輕,到夜晚則「徘徊」在自責、懊悔的幻想與興奮中,久久難眠。

期待心理

是指人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擔心睡過頭誤事,因而常出現早醒。比如一位「三班倒」的網站管理員,由於上大夜班(夜裡12點上班),常於晚7時睡覺,因害怕遲到,睡得不踏實,常常只能睡上1-2小時,就被驚醒,久之便成了早醒患者。也有的人在晉陞、職稱評定、分房結果快要公布前,往往也處於期待興奮狀態,難以入睡。

童年創傷心理的再現

有的人由於童年時受到喪失父母、恐嚇、重罰等創傷而感到害怕,出現了怕黑夜不能入睡的現象,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好轉,但成年期後,由於受到某種類似兒童時期的創傷性刺激,就會使被壓抑在潛意識的童年創傷性心理反應再現,重演童年時期的失眠現象。手足無措心理:有的人受到突發事件刺激後,不能做出正確的反應,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以致晚上睡覺時也瞻前顧後,左思右想,但始終處於進退維谷、舉旗不定的焦急興奮狀態。

怕失眠心理

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期特性焦慮」,晚上一上床就擔心睡不著,或是儘力去讓自己快入睡,結果適得其反。

人的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活動有興奮與抑制兩個過程。白天時腦細胞處於興奮狀態。工作一天後,就需要休整,進入抑制狀態而睡眠,待休整一夜後,又自然轉為清醒。

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相互協調,交替形成周而復始的睡眠節律。「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腦細胞的興奮過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腦細胞就越興奮,故而就更加失眠。

以上五種導致失眠的心理因素是常見的心理因素導致失眠的原因,根據不同的心理因素給予不同的治療,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關於「心因性失眠」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