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不良性腹瀉
A+醫學百科 >> 吸收不良性腹瀉 |
許多疾病造成瀰漫性腸粘膜損傷和功能改變,可導致吸收不良腹瀉。
吸收不良性腹瀉常見原因
- 腸粘膜吸收功能減損:熱帶性口炎性腹瀉、成人乳糜瀉等均有腸粘膜病變,可見腸絨毛變形,比正常粗短或萎縮,微絨毛雜亂或消失。成人乳糜演在中國國內極少見,是一種先天性腸吸收障礙,又稱麥膠性腸病(qluten induced enteropathy),可能由於某種腸酶的缺陷以致麩質的消化不安全,產生對腸粘膜有毒的醇溶性α麥膠蛋白所致。
- 腸粘膜面積減少:小腸被手術切除超過全長的75%或剩餘腸段少於120cm可致短腸症候群,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均不完全。迴腸末段被切除或病損時,膽鹽重吸收障礙,總量減少,可致脂肪吸收不良。
- 細菌在小腸內過長:也屬於盲袢症候群的性質,細菌分解結合膽鹽,影響微膠粒形成,導致脂肪瀉。
- 腸粘膜阻性充血:常見於門靜脈高壓和右心衰竭,腸粘膜充血水腫可引起吸收不良和腹瀉。
- 先天性選擇吸收障礙:以先天性氯瀉(congenital chloridorrhea)最為典型,但此病罕見。
吸收不良性腹瀉的特點
- 禁食可減輕腹瀉;
- 腸內容物由未吸收的電解質和食物成分組成,滲透壓較高。
參看
出自A+醫學百科 「吸收不良性腹瀉」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90%B8%E6%94%B6%E4%B8%8D%E8%89%AF%E6%80%A7%E8%85%B9%E6%B3%BB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吸收不良性腹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