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記錄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口語記錄(protocol),被試對自己心理活動所作的口頭報告。實驗時把這種報告記錄下來,可用來分析被試的心理活動。所以口語記錄方法實際是一種自我觀察法。口語記錄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按時間劃分:當時性口語記錄是被試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所作的言語表達;追述是完成任務後,由被試把解決問題的內心活動描述出來所得到的記錄。按結構劃分:有結構的口語記錄是事先給被試指定一個方向,讓他口述關於這方面的某些過程;無結構的口語記錄是事先不給被試任何方向性指示,只讓他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動。當時性的、無結構性的口語記錄是認知心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

口語記錄的應用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W.馮特提出的內省法。他讓被試在進行某種心理活動,(如計算活動)時,把注意指向觀察自己內部的心理活動,並加以分析,作出口頭報告。由於人腦不可能一方面將注意指向某種心理活動,同時又對這個過程進行觀察和分析,因此報告結果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性,因而受到批判。行為主義心理學產生後,否認意識活動,強調外部行為,使用刺激-反應方法進行研究,不考慮心理活動過程,因此否定了口語記錄。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認知心理學,它以複雜的認知過程在人腦中如何進行為主要研究對象,又重新提出了口語記錄方法。它著重於被試當時報告他「怎麼做」和「做什麼」,而不注重某個心理現象的量和質的分析。口語記錄方法是要求被試在進行某項活動時,不加選擇地大聲說出其思維的全部進程,實驗者將被試的報告錄下音來,進行分析研究。這種「大聲想」的研究方法最早是由格式塔學派的K.東克爾開始應用的。目前,應用口語記錄多與問題解決的研究相聯繫。認知心理學認為口語記錄反映了對一個信息進行加工的時間序列,對它進行科學分析,可以得出被試解決問題的步驟、使用的策略和推理過程。口語記錄與反應時的測量相結合,構成當代認知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關於「口語記錄」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