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隱記憶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 是指在不需要意識或有意回憶的條件下,個體的過去經驗對當前任務自動產生影響的現象,因為內隱記憶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啟動效應(prim2ing effect) 中發現的,所以人們常把內隱記憶和啟動效應作為同等概念使用。最早對內隱記憶這一心理現象進行描述的學者是法國近代哲學家笛卡爾,但直到上世紀60 年代末,心理學中對記憶的探討僅僅限於意識狀態下的記憶規律。1968 起年英國學者Warrington 和Weiskrantzd[在對健忘症患者啟動效應的研究中發現:健忘症患者雖然不能有意識地保持學習內容,在再認測驗中無法辨認出先前學習過的單詞,但在補筆測驗中卻對先前呈現過的單詞表現出與正常人一樣的保持效果。這一特殊記憶現象的發現激起了人類對無意識記憶的探討的興起。1985 年Schacter 和Graf首次提出了內隱記憶這一概念,用以表述在無意識情況下,過去的經驗或學習對人類行為產生影響的現象,從此內隱記憶成為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最重要課題。國內心理學界對內隱記憶的研究始於上世紀80 年代,楊治良、朱瀅教授是國內最早從事內隱記憶研究的學者,特別是楊治良教授20 年來一直致力於無意識心理現象的研究,為我國心理學在這一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目錄

內隱記憶的實驗支持

失憶症患者為什麼具有學習能力?

在實驗中讓失憶症患者和一組心理正常的自願被試者一起學習一個由一些常見單詞所組成的單詞表,如Table(桌子)、Garden(花園)等字。幾分鐘後實驗者從這個單詞表中選出幾個單詞,並和甚一些未出現於單詞表的新單詞混在一起,呈現給被試者,讓他們辯認,結果發現,失憶症患者很難忘得哪些單詞是所學單詞表中的,哪些不是。更令人驚奇的是,如果將一個單詞的前三個字母提示出來,讓被試者填補上該單詞所殘缺的其他字母,如Tab或Gar等。與讓他們進行隨機的辨認相比,失憶症患者能夠寫出更多在所學單詞表中出現的單詞,有的失憶症患者所能寫出的單詞的數量甚至與沒有記憶障礙的被試者一樣多。

這說明,雖然症患者沒有意識到自己擁有對所學詞的記憶,但是對特定任務的操作,卻表現出了記憶效果。

隨後,心理學家們在許多條件下,合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對正常人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研究者們發現,上述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它反映了一種自動的、不需有意識參與的記憶。這種記憶的特點是:人們並沒有深邃到自己擁有這種記憶,也沒有下意識地提取這種記憶,但它卻在特定任務的操作中表現出來,這就是內隱記憶。

與內隱記憶相對應的是外顯記憶。  

內隱記憶的特徵

內隱記憶和宣告記憶是以不同的機制和不同的大腦回路來處理。程序記憶通常較不容易改變,但可以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自動行使,其可以只是單純的反射動作,或是更複雜的一連串列為之組合(相較之下,宣告記憶一般較容易以言語表達出來)。程序記憶的例子包括學習騎腳踏車、打字、使用樂器或是游泳。一旦內化,程序記憶是可以非常持久的。

內隱記憶的特徵是在與外顯記憶的比較中表現出來的。內隱記憶在以下幾個方面與外顯記憶有明顯的差別。

1.保持時間。在保持的時間上,內隱記憶要明顯的長於外顯記憶。

2.干擾形式。內隱記憶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擾,而外顯記憶容易在干擾後發生遺忘

3.記憶負荷。外顯記憶在記憶的項目增多的時候會導致記憶數量和準確性的下降,而內隱記憶不受這種影響。

4.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深,外顯記憶越好。內隱記憶不存在這種情況。

5.呈現形式。如果一個項目用聽覺的形式呈現,再用視覺的形式施測,被試的內隱記憶成績會下降。但外顯記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內隱記憶的種類

過去的理論認為內隱記憶只是一種單一的記憶。現在的腦科學發現,內隱記憶可能有不同的種類,在基底神經節小腦、右側頂葉等腦結構中可能涉及了不同的內隱記憶任務。

一些認為存在知覺性內隱記憶和概念性內隱記憶。  

關於內隱記憶的爭議

關於內隱記憶是否存在,心理學界還有不同的意見,像Roediger提出了傳輸適當控制程序的觀點,認為並沒有內隱記憶這種不同的記憶形式存在。兩類記憶任務中出現的差異是由於加工方式和提取方式不匹配造成的。內隱記憶的任務要求由材料驅動的加工,而外顯記憶的任務要求的是意義驅動的加工。

關於「內隱記憶」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