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種子
A+醫學百科 >> 人工種子 |
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天然種子,一般都是由種皮、胚乳和胚三部分構成。種皮通常在種子的外層起保護作用;胚乳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是種苗萌發生長不可缺少的營養來源;胚由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構成,將來發成植株。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通過組織培養技術,可把植物組織的細胞培養成在形態及生理上與天然種子胚相似的胚狀體,也叫作體細胞胚。這種體細胞胚有於葉、根、莖分生組織的結構。科學家把體細胞胚包埋在膠囊內形成球狀結構,使其具備種子機能。所以,人工種子是一種人工製造的代替天然種子的顆粒體,可以直接播種于田間。
■人工種子的優點主要是:第一,通過組織培養的方法可以獲得數量很多的胚狀體(1L培養基中可產生10萬個胚體),而且繁殖速度快,結構完整;第二,可根據不同植物對生長的要求配置不同成分的「種皮」;第三,在大量繁殖苗木和用於人工造林方面,人工種子比採用試管苗的繁殖方法更能降低成本,而且方便機械化播種,可節省勞動力;第四,體細胞胚是由無性繁殖體系產生的,因而可以固定雜種有時;第五,可以在人工種子中加入某些農藥、菌肥、有益微生物、激素等;第六,胚狀體發育的途徑可以作為高等植物基因工程和遺傳工程的橋樑。
人工種子的概念
人工種子(artificial seeds)又稱合成種子(synthetic seeds)或體細胞種子(somatic seeds)。是將植物立體培養產生的體細胚包埋在含有營養成分和保護功能的物質中,再適宜的條件下發芽出苗。人工種子的概念首先是1978年由Murashige在第四屆國際植物組織細胞培養大會上提出的。他認為隨著組織培養技術的不斷發展,可以用少量的外植體同步培養出眾多的胚狀體,這些胚狀體被包埋在某種膠囊內使其具有種子的功能,可以直接用于田間播種。
日本學者Kamada1985年首先將人工種子的概念延伸,認為使用適當的方法包埋組織培養所獲得的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分生組織(芽,愈傷組織,胚狀體和生長點等),可取代天然種子播種的顆粒體均為人工種子。
中國科學家陳正華等(1998)將人工種子的概念進一步擴展為:任何一種繁殖體。無論是塗膜膠囊中包埋的。裸露的或經過乾燥的,只要能夠發育成完整植株的均可稱之為人工種子。
人工種子的製作
種子能發育出新的植物體,首先是因為它有一個具有生活力的胚。科學工作者能夠採用高科技手段,將其某些植物細胞在試管中培育成胚狀體,再用富含營養物質和其他必要成分的凝膠物將胚狀體包裹起來,製成人工種子。當條件適宜時,胚狀體就像真正的種子那樣萌發成幼苗。
人工種子的優點
與天然種子相比,人工種子可能有很多優點。比如,生產人工種子不受季節限制,可能更快地培養出新品種來還可以在凝膠包裹物里加入天然種子可能沒有的有利成分,使人工種子具有更加好的營養供應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從而獲得更加茁壯生長的可能性。
天然種子由於在遺傳上具有因減數分裂引起的重組現象,因而會造成某些遺傳性狀的改變;天然種子在生產上受季節限制,一般每年只繁殖1~2次,有些甚至十幾年才繁殖一次。而人工種子則可以完全保持優良品種的遺傳特性,生產上也不受季節的限制。
試管苗的大量貯藏和運輸也是相當困難的。人工種子則克服了這些缺點,人工種子外層是起保護作用的薄膜,類似天然種子的種皮,因此,可以很方便地貯藏和運輸。
關於「人工種子」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