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表象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記憶表象是通過對現實的對象或現象的知覺過程獲得的。記憶表象與知覺密切聯繫,知覺映象愈豐富,記憶表象愈多樣;但與知覺映象又有本質的區別,知覺映象是由事物本身直接引起的,而記憶表象往往是由其他的事物,特別是在有關詞語的作用下引起的。例如,一個老朋友在遠方工作,當收到和閱讀他的來信時,就會在頭腦中出現老朋友的形象和在一起學習的情景。  

概念

記憶表象(memory image)保存在人頭腦中的曾感知過的客觀事物的形象。

感知過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頭腦中重現出來的形象,稱之為記憶表象。它是同形象記憶有關的回憶結果。例如,提到你過去的一位教師、同學或朋友,那麼他的形象、他的音容笑貌就會出現在你的腦海里。我們把頭腦中出現的過去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稱為記憶表象。 記憶表象不同於感覺後像。後像是作用於感官的刺激停止後,頭腦中仍然保持著的事物映像,它由刺激物直接影響後的效應引起,時間短暫,不受意識支配,在生活實踐中不起重要作用。表象是刺激不在時,通過間接方式(如語言提示等)出現在頭腦中的事物映像,可以隨意控制,在頭腦中保持的時間較長久,在認識活動中有重要意義。  

特徵

1.形象性 記憶表象產生於感知,是在過去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並保持在頭腦中的事物映像,所以它同知覺一樣,也是以其形象為基本特徵的。記憶表象屬於客觀事物的感性印象,是直觀的、具體的。例如,我們回憶中學的某位教師時,這位教師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的形象就會在大腦中浮現,猶如在眼前一樣。但是,由於記憶表象所反映的事物不在眼前,因而它與知覺表象相比又有些差異,記憶表彖-不如知覺表象那樣鮮明、完整和穩定,它是較模糊、暗淡、片斷、不穩定的。 有些兒童在觀察一件東西之後,在短時間內,可以形成異常鮮明的表象,可以對錶象繼續「觀察」。例如有人給兒童看一張內容十分豐富的圖畫,半分鐘以後把畫拿開,然後要求兒童描述所看到的東:西,結果大多數兒童或者說沒有看到什麼,或者描述得不清晰。但有些兒童描述得非常清晰,甚至可以說出圖畫上的一些細節。又如,有些小學生背誦課文時,有鮮明的書本表象,好像看著書本朗誦一樣。這類現象稱為遺覺象,是部分兒童特有的現象,一般到青年期就消失了。我國心理學家林傳鼎等的研究表明,我國兒童遺覺象出現頻率約為22%~33%。 2.概括性 記憶表象來自於對事物的知覺,它常常是綜合多次知覺的結果,是同對象的多次印象的概括相聯繫的。在我們生活中多次知覺的同一物體或同類物體,在表象中留下的只是這類事物的一般印象,而事物的個別特徵消失了。例如,我們頭腦中的樹木、房屋、山峰等已不再是具體的某一棵樹、某一間房、某一座山,而是一般概括的樹木、房屋、山峰。但表象的概括只限於外部形象,其中混雜有事物的本質和非本質屬性,還未達到思維的抽象概括水平,基本上屆於感性認識階段;思維的概括性則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屬性,屬於理性認識階段。然而,表象是對事物本質特徵概括的基礎,因批可以認為表象是感知過程向抽象思維過程過渡的中間環節。 3.可操作性 表象在頭腦中不是凝固不動的,是可以被智力操作的。表象在頭腦中可以被分析、綜合,可以放大、縮小,可以移植,也可以翻轉。正因為表象具有可操作性,形象思維、創造思維、想像才成為可能。  

作用

1.表象是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渡的橋樑 由於記憶表象的存在,人的認識才有可能擺脫知覺,通過抽象、概括,為思維提供基礎,使感知過渡到思維,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表象性知識是學習的重要內容 知識可分為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感性知識的主要內容是表象,理性知識的主要內容是概念、原理。儲存在大腦中的知識大多數是以表象的形式出現的。據研究推測,人腦中形象信息與語言信息的比例約為1000:1。人的知識內容大多數是以表象的形式出現的,因此表象知識是學習的重要內容。 3.記憶表象是想像的基礎 想像是人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沒有表象就無法進行想像活動。

關於「記憶表象」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