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性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耐性是群體行動中個人意志過程中的堅持性、自制力與和積極的態度、信心這些具有積極主性的個性心理特徵相結合而產生的士氣狀態。耐性與剛強不同,剛強往往是天生就有的或是後天訓練出來的,因而比較穩定,屬於性格的範疇;而耐性並不象剛強一們總是會表現在需要進行忍耐的各種情景與狀態下,耐性也只是具有暫時的穩定性。

剛強這一性格有很多表現方面,比如嚴守紀律的作風,處事的原則性,對外來打擊和傷害反應冷靜等等,其中人們在對肉體傷害的忍耐上,特別能表現出剛強和耐性的區別。先就剛強來說,比如古今往來很多被稱為「英雄好漢」的人,往往能對肉體的傷害不以為然。象《三國演義》中「關雲長刮骨療毒」的故事,就描述了當時神醫華陀用刀為關公刮骨療毒,悉悉有聲,而關公反倒能飲酒弈棋,全無痛苦之色。

人們的耐性與剛強所表現不同的地方,也是在於它只具有暫時的穩定性。比如有些部隊官兵在激烈的戰鬥中,有時由於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戰鬥行動上,所以這時往往對一些輕傷,甚至是較嚴重的槍傷暫時毫無知覺。但戰鬥一結束,緊張心理解除,其仍會感到傷口的疼痛。所以說,耐性只是具有暫時的穩定性,是屬於士氣狀態的範疇。

耐性是一種保守性的士氣種類,它將士氣所具有的激發人們潛在能量的作用,發揮於需要進行忍耐的群體生活和行動之中。所以,它往往能使個人在艱難困苦面前具有堅忍不拔和自覺自製的精神,從而使個人在群體行動中表現出一種難以震撼的力量。

關於「耐性」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