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瘡性脂膜炎
A+醫學百科 >> 狼瘡性脂膜炎 |
狼瘡性脂膜炎(lupus erythematosus panniculitis,LEP)又叫深部狼瘡,是(系統性紅斑狼瘡)少見的皮膚損害,發生率約為2%作用。1883年Kaposi首次描述紅斑狼瘡出現皮下結節,1940年正式將此病命名為狼瘡性脂膜炎(LEP)。其臨床意義往往提示SLE的病情活動或激素減量過快。
目錄 |
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人們普遍認為病因有遺傳、病毒、藥物、物理因素、性激素以及其他如精神因素等。
臨床表現
本病多見於中年女性,它常分布於全身各個部位,比如面、頸、胸腹部、上肢等,分布不對稱,臨床表現為皮膚萎縮、紅斑、皮下結節、浸潤性紅斑、皮膚破潰等,位於皮下、真皮中部或深部,結節堅實,可移動,常有壓痛,可自然消退,但常因脂肪的壞死而留有凹陷,很少伴發潰瘍。
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大部分LEP患者ANA陰性,單獨ANA陽性不能診斷為LEP。其病理學檢查由脂肪細胞的透明性壞死,粉染物質的沉積。狼瘡帶試驗通常在基底膜帶發現免疫沉積物。
治療
治療以硫酸羥氯喹單用或合用激素為主,大多數患者對治療反應較好。
參看
參考文獻
- 《凱利風濕病學》第8版.(美)菲爾斯坦 編著,粟占國,唐福林 主譯
- 張春麗等.狼瘡性脂膜炎1例.個案報告
- 王曉華,辛甜甜等.狼瘡性脂膜炎8例臨床分析.J Diagn Ther Dermato-Venereol,Aug,2012.Vol.19,No.4
出自A+醫學百科 「狼瘡性脂膜炎」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8B%BC%E7%96%AE%E6%80%A7%E8%84%82%E8%86%9C%E7%82%8E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狼瘡性脂膜炎」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