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體顯帶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染色體顯帶是將染色體經過一定程序的處理,並用特定的染料染色後,使染色體在其長軸上顯示出一個個明暗交替或深淺不同的橫紋,這樣的橫紋就叫做染色體的帶。

20世紀60年代末出現的染色體顯帶技術,為染色體的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染色體的顯帶技術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整條染色體的顯帶技術,如Q帶和G帶另一類為染色體局部的顯帶技術,如J帶和C帶。

1968年,瑞典學者卡斯珀松( T.O.Caspersson,1910—)首次應用熒光染料氮芥喹葉因處理染色體標本,發現染色體因著色不同能夠沿其縱軸顯示出寬窄和亮度不同的熒光帶。這種明暗相間的帶紋被稱為Q帶。Q帶受製片過程和熱處理的影響較小,製片效果較好,帶型鮮明。但是,由於熒光持續存在的時間很短,必須立即進行顯微攝影。另外,必須有熒光顯微鏡才能進行觀察,所以,不能為一般實驗室所採用。後來,研究者發現染色體標本如果先經過鹽、鹼、熱、胰酶蛋白酶尿素去垢劑等的處理後,再用一種叫做Giemsa的染液染色,也能使染色體沿其縱軸顯示出深淺相間的帶紋,這個帶紋稱為G帶。G帶在各條染色體上顯出的帶型和Q帶型基本相同。由於G帶染色沒有Q帶的缺點,在普通顯微鏡下就可以進行觀察,所以為一般實驗室普遍採用。課本中第六章第三節小字中的染色體顯帶圖就是1號染色體的G帶型圖。

利用Q帶、G帶等顯帶技術,可以顯示出人類每一條染色體的特異帶型,這為識別和分析每條染色體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關於「染色體顯帶」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