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樞椎旋轉脫位固定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寰樞椎旋轉脫位固定的實質是陳舊性脫位。Fielding(1977年)把自發出現或輕度外傷後出現的寰樞椎旋轉性半脫位狀態稱為寰樞椎旋轉固定。在以後(1983年)他又稱為旋轉脫位。寰樞椎關節轉脫位與固定是以特發性斜頸、頭頸僵直與旋轉受限為臨床表現,以齒狀突與寰椎側塊的對應關節改變為X線特徵的一種病變。常因臨床上忽視而被誤診。

目錄

寰樞椎旋轉脫位固定的病因

關於本病的病因有以下的學說:

1、感染學說:

上呼吸道感染可發生寰樞關節充血性脫鈣導致所聯繫的韌帶自其附著處鬆脫,並造成脫位

2、創傷學說:

多數輕微創傷,並不引起骨性損傷而致寰椎橫韌帶翼狀韌帶撕裂,形成寰樞關節不穩定

不管是創傷,還是感染,關節囊滑液滲出腫脹肌肉攣縮,長時間不能恢復正常解剖對位,導致韌帶和關節囊發生攣縮形成了旋轉脫位與固定。

寰樞椎旋轉脫位固定的症状

本病主要表現為:

1、特發性斜頸:斜頸的特徵是向一側傾斜20°並呈輕度屈曲,為「雄性知更鳥」姿勢,長期的斜頸致頭面部發育不對稱。

2、頸部僵硬:患者頭頸旋轉功能受限明顯。

3、疼痛:枕頸部有疼痛。

4、活動受限:頭頸固定。

寰樞椎旋轉脫位固定的診斷

寰樞椎旋轉脫位固定的檢查化驗

本病的輔助檢查方法主要是X線檢查,X線平片提示齒狀突與寰椎側塊解剖關係破壞,寰齒距離變化。Fielding將寰樞椎關節旋轉與固定分為四型:

Ⅰ型 不伴有樞椎脫位的旋轉與固定(移位距離不超過3mm),表示寰椎橫韌帶無損傷,寰樞椎旋轉運動範圍正常。

Ⅱ型 旋轉固定移位在3mm~5mm,可能合併橫韌帶損傷。一側的側塊有移位,而對應的側塊無變化。寰樞運動超出正常範圍。

Ⅲ型 嚴重移位,寰椎向前移位超過5mm,ADI超過正常範圍。

Ⅳ型 寰椎後移位,可能僅一側側塊有移位,臨床少見。X線平片可能對其變化在識別上有困難,尤其側位片更不易判斷。開口位片能顯示側塊向前放置及靠向中線,棘突偏向一側,開口位還可能顯示小關節在無損傷側呈「眨眼征」及頸1~3受傷關節部分重疊交鎖。

旋轉程度和方向可以從前後斷層片和CT掃描中判斷。

寰樞椎旋轉脫位固定的鑒別診斷

本病主要需與頸椎病相鑒別,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状症候群。臨床常表現為頸、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區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縮,甚至四肢癱瘓。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多。一般經X線CT檢查可對這兩個疾病進行鑒別。

寰樞椎旋轉脫位固定的併發症

初期本病主要是引起頸部僵硬疼痛頭部活動受限等併發症。部份患者寰齒間距可增寬,椎管管徑變小及硬膜囊受壓。一旦出現脊髓壓迫的表現,後果將是嚴重的。當寰樞椎旋轉性半脫位未採取有效措施而發生脊髓壓迫或椎動脈血栓形成時,很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對於一些嚴重的患者,還會並發截癱和半截癱等併發症。

寰樞椎旋轉脫位固定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的選擇應依據病變情況而定。急性期均宜採用牽引複位及石膏固定。枕頜帶牽引足以能達到複位目的,只有失敗者方考慮顱骨牽引,經牽引複位而又穩定者施行寰樞椎固定術

寰樞椎旋轉脫位固定的護理

寰樞椎旋轉脫位固定是寰樞椎旋轉脫位的併發症之一,主要表現為脫位反覆發作、頭頸偏斜比較頑固,因此對本病的預防主要是積極治療寰樞椎旋轉脫位,防止其反覆發作而形成本病。

參看

關於「寰樞椎旋轉脫位固定」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