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坐忘,道教術語。指在修鍊之中「心不見、形俱泯」的一種狀態。《莊子.大宗師》中有「坐忘」之說:「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就是忘卻自身形體,拋棄聰明才智,與大道相化為一,一種排除世事、進入靜寂、物我兩忘的境界。道教沿襲「坐忘」說。《道樞.坐忘篇》:「坐忘者,長生之基也。故招真以鍊形,形清則合於氣;含道以鍊氣,氣清則合於神。體與道冥,斯謂之得道者矣。」上清派以存想、思神、服氣為主要修鍊方法,主張恬淡無欲,內觀於心、存思諸神、乘雲飛仙。《黃庭外景玉經》云:「作道優遊深獨居,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自樂何思慮,羽翼已具正扶骨。」

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著《坐忘論》,自謂「恭尋經旨而與心法相應者,略成七條,以為修道階次」:①敬信。「聞坐忘之言,信是修道之要;敬仰尊重,決定無疑」,並加勤行,定將「得道」;②斷緣。要斷俗事之緣,以求「恬簡日就,塵累日薄,跡彌遠俗,心彌近道」。舊緣漸斷,新緣莫結;③收心。認為心為一身之主,百神之師。學道要「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④簡事。謂修道之人要「斷簡事物,知其閒要,較量輕重,識其去取,非要非重,皆應絕之」。而且「於生無要用者,並須去之,於生雖用有餘者,亦須舍之」;⑤真觀。謂真觀乃「智士之先鑒,能人之善察」,對禍福吉凶,富貴貧賤,疾病生死,都應「樂天知命」,不怨天尤人。要「自始之末,行無遺累,理不違此」;⑥泰定。謂出俗修道者「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無感無求,寂泊之至」;「疾雷破山而不驚,白刃交前而無懼;視名利如過隙,知生死如潰癰」。從而達到「無心於定而無所不定」的境界;⑦得道。認為「道者,神異之物,靈而有性;虛而無像,隨迎莫測,影響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生,「通生無匱」。得道之人「身與道同,則無時而不存,心與道同,則無法而不通」。故無生死,蹈水火而無害,「存亡在己,出入無間」。

關於「坐忘」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