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式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圖式(schema) 表徵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認知結構,它影響對相關信息的加工過程,也指生物形態學的圖式(pattern)或形態(form)發生,或在計算科學中的圖式、模式識別以及系統(system)或完形心理學等概念,也涉及分形(Fractal)或拓樸幾何學等。

在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圖式是指一個有組織、可重複的行為模式或心理結構,是一種認知結構的單元。一個人的全部圖式對組成一個人的認知結構。

圖式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在康德的認識學說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圖式看作是「潛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一種技術,一種技巧。因此,在康德那裡,圖式是一種先驗的範疇。當代知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實驗研究,賦予圖式概念新的含義,成為他的認知發展理論的核心概念。他把圖式看作是包括動作結構和運算結構在內的從經驗到概念的中介,在皮亞傑看來,圖式是主體內部的一種動態的、可變的認知結構。他反對行為主義S→R公式,提出S→(AT)→R的公式,即一定的刺激(S)被個體同化(A)於認知結構(T)之中,才能作出反應(R)。個體所以能對各種刺激作出這樣那樣的反應,是由於個體具有能夠同化這些刺激的某種圖式。這種圖式在認識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能過濾、篩選、整理外界刺激,使之成為有條理的整體性認識,從而建立新的圖式。皮亞傑認為,圖式雖然最初來自先天遺傳,但一經和外界接觸,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圖式就不斷變化、豐富和發展起來,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他用圖式、同化、順化、平衡四個基本概念闡述個體認知結構的活動過程,形成他具有自己特色的建構理論。按照皮亞傑的理論,兒童的心理結構或認知結構,正是在與環境的不斷的適應過程中,在這種動態的平衡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因此,他提出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活動是認知結構產生的源泉,讓兒童獲得充分活動的機會,對他們的認知發展是極為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圖式具有以下四個主要特點:

1、圖式一旦形成,具有相當的穩定性。

2、圖式決定著人做信息選擇時相應的內容和傾向偏好。

3、可引起新信息的加工。在原來圖示的基礎上,新的內容會被添加更新,形成新的認識。

4、可以預測事件的發展。

圖式的主要作用:

1、影響對注意對象的選擇

個體知覺他人,往往與圖書有關的信息處於注意的中心。對認知對象的選擇,認知者,未必能注意到。

2、影響記憶

個體在社會知覺中記住的,往往是對他有意義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東西。

3、影響自我知覺

個體會根據已有的自我圖式,加工有關自己的信息。自我圖式是個體在以往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對自己概括性的認識。

4、影響個人對他人的知覺

個體知覺他人,看到的往往是他想看到的東西,即個體傾向於用圖式解釋知覺對象。

關於「圖式」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