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學/比奈量表
醫學電子書 >> 《醫學心理學》 >> 臨床心理測驗(一) >> 智力測驗 >> 比奈量表 |
醫學心理學 |
|
(一)簡史
比奈量表是智力測驗最早並代表另一類型的智力量表。該量表第一次由法國心理學家Binet和Simon二人於1905年發表,稱比奈西蒙量表,後於1908年及1911年分別作了修訂。美國Terman於1916年進行修訂後稱「史丹福-比奈量表」(Stanford-Binet scale),21年後(1937年)他與Merrill合作,進行了第二次修訂,成為兩個平行本,即L式(form L)和M式(form M)。1960年再合成L-M式(form L-M)。1972年重新制定L-M式的常模。
我國由陸志韋首先1935年修訂史丹福-比奈量表,以後於1936年與吳天敏合作將適用於江浙地區的版本使之也適用於北京地區。1983年吳天敏對修訂本再次進行修改,稱「中國-比奈量表。」
有人將1905年比奈量表稱近代智力量表之父。1916年的修訂工作,不僅將量表標準化,而且提出智商(IQ)為智力單位,它在Stern的心理商數(MQ=MA/CA)的基礎上發展了計算IQ的公式(IQ=MA/CA×100)。
1937年的修訂本分成兩個平行本。操作測驗比率加大,適用範圍從2歲到超常成人,取樣3,184人。曾有人稱之為智力測驗前進中的里程碑(Flanagan,1938)。1960年修訂時的特點是將兩平行本合一,校正了難度。用韋氏量表的離差智商替代比率智商。年齡以18歲為上限,取樣4,498人。1972年對測驗本身無修改,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制定了新的常模,取樣2,100人。
(二)測驗形式
每一年齡組設一套測驗項目,每套為難度相近的6題,另一備用題。6題分配只考慮難度,不照顧因素分配。因此其中有同質題,也有異質題,異質分配不均勻。分組因年齡而異。年齡越小,每年齡組的覆蓋月數越少,年齡大的則多。因為年齡小的智力發展比大的更迅速。
(三)比奈量表和韋克斯勒量表性能比較
1.兩類量表的因素分析結果WAIS(WAIS-R,WAIS-RC)所包含的智力因素有A因素,即詞語理解因素(VC),以I、V兩個分測驗負荷最高;B因素,即知覺組織因素(PO),以PC、PA和OA三個分測驗負荷最高。可見韋克斯勒分出的兩大類測驗,言語分測驗中的主要測查了智力的VC因子,而操作測驗為PO因子。雖然當時未進行因素分析,但後來的研究者者們用因素分析證明這種分類是符合實際情況的。C因素,即不分心和記憶因素,以A和D兩分測驗負荷最高。g因素,即普遍因素,除D和DS外,其餘分測驗均有負荷,不過以I、C、A、S、V及PC負荷較高。其他兩套測驗如WISC及WPPSI基本都是這種情況。不過在WPPSI中C因子不及前二者明顯。而且一個分測驗,在不同年齡組,所主要負荷的因子都是相同的,不過在某些年齡組其比重方面稍有不同而已。
比奈量表的因素分析如以L-M式為例,可以看出高齡(15歲以上)主要測驗詞語流暢和詞語推理,忽視空間能力;低齡(3~7歲)主要測驗詞語、視覺-運動、圖形、形象化、控制衝動、認識能力。所以在這些年齡的測驗,負荷因子很複雜。g因子則各年齡組均有。看來,比奈量表在測查智力因素方面、各年齡組負荷是不均勻的。
2.應用範圍韋克斯勒量表臨床用的多,積累了大量資料,已成為臨床測驗中的重要工具。比奈量表也用於臨床,但不及韋克斯勒量表廣。用於教育方面是比奈量表的原始目的,傳統上用的多;但韋克斯勒量表在學習能力的診斷上和的也不少,因為它便於作智力結構分析。韋克斯勒量表除作智力測量外,還用於神經心理測驗,甚至近來有人將其中的某些分測驗用於人格評估。比奈量表比較限於只作智力的一般評定。
3.其他方面比奈量表保留了智力年齡概念,這很方便,容易理解。近來韋克斯勒量表也以各年齡量組的平均量表分代表智力年齡,便是取長補短之舉。比奈量表施測時間短,不集中時間作同一類型的分測驗,容易引兒童的測驗動機。韋克斯勒量表作分測驗時作一次指導即可,不必一個項目作一次指導,也有方便之處。
總之,兩類量表各有長短,選用時主要依目的及各人偏好而定。所以在西方國家,比奈量表仍為許多實驗室採用,並不斷有
韋克斯勒量表 | 人格的客觀評估 |
關於「醫學心理學/比奈量表」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