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術,1689年
A+醫學百科 >> 醫事漫談 >> 剖腹產術,1689年 |
致讀者:在閱讀本科普詞條時,請不忘參看詞條「剖腹產」,將會對您的知識進一步鞏固。
剖宮產術是產科領域中的重要手術。由於麻醉學、輸血、輸液、水電平衡知識以及手術方式、手術縫合材料的改進和控制感染等措施的進步,剖宮產已成為解決難產和某些產科合併症,挽救產婦和圍產兒生命的有效手段。可是,你知道剖腹產術的發展歷程嗎?你看電視的時候見到過所謂的棺材仔吧?知道有很多孕婦因為難產而死亡嗎?
古代婦女生孩子是件十分危險的事情,如果遇到難產,就可能母子雙亡。古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帝,看到很多產婦因產不下嬰兒而死亡,出於對嬰兒的尊重,他頒布了一道法令,要把死在腹中的嬰兒取出來,單獨埋葬。所以,就要給已經死亡的孕婦施行一種手術,就是將孕婦的腹部切開,並切開子宮,將胎兒取出,然後再將子宮和腹部縫合。這種手術被稱作剖腹產術,因這道法令是由凱撒大帝頒布的,所以又將剖腹產術稱作「凱撒切口術」。
剖腹產術的發展
也就是說剖腹產術一直是給已經死亡的孕婦施行的手術。然而,很多孕婦在生孩子的時候,往往會發現胎位不正,產婦無法正常分娩,也就是出現了所謂的難產,人們不忍心看著產婦和胎兒就這樣死去,便想幫著產婦將胎兒產出,但很長時間都沒有人敢為活著的產婦做剖腹產手術。
直到1610年,維騰堡大學醫院的外科醫生耶雷米亞斯·特勞特曼在另外一個外科醫生和兩個助產士的協助下,為一個胎位不正的孕婦做了剖腹產手術。雖然術後,孕婦只活了4周,但這個孩子卻活了9年,這足以說明剖腹產術可以挽救因胎位不正而無法自然娩出的嬰兒的生命。
但是還沒有麻醉藥,實施剖腹產的婦女大部分都以死亡告終。
到了1689年,法國的一個外科醫生讓·魯萊奧卻做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剖腹產手術。手術後,母親和嬰兒都健康地活著。這證明,只要護理得當,手術還是有可能成功的。其實手術失敗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因為醫生能力不夠,而是由於術後護理不當,導致產婦傷口感染,引起死亡。
到18世紀末,雖然剖腹產只有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是成功的,但已成為一種常見的手術了。
到了19世紀後半葉,隨著麻醉術、無菌處理傷口技術和手術程序的改進,剖腹產的成功率已經很高了。
到今天,如果出生前發現胎兒胎位不正,一般都實行剖腹產手術。
剖腹產術的泛濫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引起國內媒體和公眾的普遍關注。該報告稱,中國剖腹產率為世界第一。「剖腹產已經失控」、「醫院逐利,『鍾愛』剖腹產」……許多人將「罪魁禍首」鎖定在了醫院和醫生身上。
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和諧醫患關係,加之醫療衛生單位確實存在著經濟利益挂帥的嫌疑,如剖腹產的價格幾乎是順產的兩倍,而且剖腹產還有附加的收費項目,患者「陰謀化」醫院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得不說,剖腹產的板子不能只打在醫院身上,公眾更不能有誅心之論。
受醫療衛生市場化的慣性影響,醫院亂收費是有的。但是,對於孕婦生產,情況有些特殊。眾所周知,一胎政策使得孕婦、孩子變得異常珍貴。因此,全家常常都圍著孕婦一個人轉。被供養起來的孕婦往往會出現兩種情形,一個是孕婦鍛煉不夠,一個是胎兒過大,這些都增加了孕婦難產的幾率。在此情勢下,孕婦為了母子安全和減少痛苦希望剖腹產,另一方面醫院為了規避醫療風險和增加收費也大開剖腹產的口子。
可見,剖腹產泛濫的責任應由醫患雙方共同承擔。動不動就將醫院綁在功利的架子上拷問,是不公平的。更重要的是,在我看來,如果說剖腹產這項技術已經足夠成熟,而且不會給孕婦和胎兒帶來健康方面的風險,只要醫患雙方達成共識,選擇順產還是剖腹產都是正常的事情。
但是無論如何,剖腹產並不能、也不應該稱為一種潮流,孕婦應該由充分的相關知識,並不是每個孕婦都適合剖腹產,順產有它獨特的優勢。
參看
關於「剖腹產術,1689年」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