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反應
A+醫學百科 >> 刺激反應 |
刺激—反應學說
華生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向實驗的影響下,提出了刺激—反應學習。華生的理論認為,有機體的行為完全是以刺激與反應的術語進行解釋的。他不考慮有機體的內部狀態,認為這一部分是「黑箱」,因此,該學說的公式也是S—R。華生認為學習的實質是形成習慣,而習慣是通過學習將由於遺傳對刺激做出的散亂、無組織、無條件的反應,變成有組織、確定的條件反應。他提出了兩條學習的基本規律。
⑴ 頻因律。
能解決問題的動作在每次練習中是不可缺少的;這種S—R刺激聯結建立的次數越多,聯結越牢固。
⑵ 近因律。
讓嘗試與錯誤過程最後的成功動作,總是前一次練習中的最後一個動作,於是,在下一次練習中, 這一動作必獲得較早發現。
古斯里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他的學習理論中,他在《學習心理學》一書中反覆闡明,學習的理論只有一條,那就是刺激與反應的客觀聯結,其他所有的解釋都是多餘的、不必要的。至於所謂的神經系統的「場說」或神經突觸的「阻力學」等,既難以觀察,也無法予以證實,因而是沒有意義的。
引發反應的刺激有兩種:內部刺激和外部刺激。內部刺激可能是一些關節內的刺激或肌肉運動所產生的刺激,它們皆由外在可見的有關身體姿態和運動所激起,因而可以觀察和證實。外部刺激皆由外在情境作用於有機體,通常所見的聲、光、色、電等等皆屬此類。
至於反應,就是對刺激的回答,「只限於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動作即是由肌肉收縮和腺體的分泌所執行或完成的。應該注意的是,我們所研究的反應是細節反應而非整體反應,是實際的動作而非動作的效果。例如,一個男孩子在教室裡邊哼歌,邊晃腿,邊寫字等等,在整個這一系列的反應中,我們感興趣的只是他把某一單詞寫對了,這個單詞是怎麼寫出來的,是由哪些感覺器官和肌肉完成的。
由此看來,古斯里的理論融合了桑代克的聯想說,但較少主觀色彩,倒是把華生的客觀性觀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關於「刺激反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