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器學說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分析器學說(theory of analysers),И.Π.巴甫洛夫提出的一種高級神經活動機制的理論,即把外在世界分解為個別要素的機制的理論。它是巴甫洛夫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器有視、聽、膚、嗅、味分析器,此外還有各種內分析器,它們把有機體本身進行的情形向腦部發出信號,並加以分析,如運動分析器。分析器由外圍部分、傳導部分和中樞腦末端部分構成。如視分析器的外圍部分是視網膜,傳導部分是視神經,中樞部分是視神經終點所在的腦細胞。把所有這些部分聯合成一個機構,就是分析器。所以稱之為分析器,是由於當時的材料還不足以把外圍部分和中樞部分的工作明確劃分開來。巴甫洛夫強調了分析器作為一個整體的作用,強調了分析器腦末端的作用。

巴甫洛夫用條件反射方法證明,動物對外界現象的分析能力取決於分析器腦末端的損傷程度,分析器腦末端破壞得越厲害,分析功能便越小越差,形成條件反射的能力也越差。

關於分析器腦末端的定位問題,巴甫洛夫反對嚴格的定位觀,主張動態的定位觀。他以實驗證明,先前確定的分析器界限是不正確的,實際上它們廣闊得多,它們之間是難於明確劃分界限的,彼此是混合和交織起來的。他認為,分析器的腦末端有集中的區域,稱為核心區,也有分散的外圍部分。核心區分化程度最高,外圍部分完成同樣的功能,但精確程度較低,不夠完備。

關於「分析器學說」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