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知覺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社會知覺包括人際知覺自我知覺人際知覺是指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知覺,包括對人的外部特徵、個性特點了解、對人行為的判斷和理解。這種知覺主要是在人際交往中發生的,以各種交際行為為知覺對象。交際行為指人們在交往中相互接觸和交換的言語、態度與動作,包括禮節、交談、表情、援助、侵犯等行為。  

人際知覺的特點

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官時,人腦產生的對事物整體的反應。知覺同感覺一樣,也是對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的直接反映,但它不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而是對事物各種屬性及各個部分的整體反映。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過程中,首先是獲得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感覺,當感覺積累多了並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對事物整體的反映,便達到了知覺。一般來說,感覺到的事物的屬性越豐富,知覺就越完整。因此,感覺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感覺的深入。

人際知覺的主要特點是有明顯的情感因素參與知覺過程。即人們不僅相互感知,而且彼此間會形成一定的態度,在這種態度基礎上又會導致產生各種各樣的情感。如對某些人喜愛,對某些人同情,而對另一些人反感等等。人際知覺過程中產生的情感決定於多種因素,如人們彼此間的接近程度、交往頻繁程度以及彼此間相似程度等,都會對人際知覺過程中的情感發生很大影響。一般來說,人們彼此越接近,交往越頻繁,相似之處越多,就越容易產生友誼、同情和好感。  

人際知覺的影響因素

在認識他人時,有許多因素影響我們的判斷,影響人際知覺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1、「最初印象」,是指初次對人知覺時形成的印象往往最為深刻,在以後的人際知覺或人際交往時不斷在頭腦中出現,並制約著新的印象。

2、「暈輪效應」,是指在人際知覺時,人們常從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徵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關特徵,也就是從所知覺到特徵泛化推及到未知覺到的特徵,從局部信息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

3、「定型傾向」,是指根據社會上對於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按某個人的一些容易辨別的特徵把他歸屬為某一類人,隨後又把屬於這類成員所共有的典型特徵歸屬到他身上,並以此來知覺和判斷他。

4、「先入為主」,是指對人知覺並非出於對對客觀對象的知覺,而是憑空臆造後又把這種主觀觀念投射到對象身上,因而就知覺到原先並不存在的東西。

5、「投射作用」,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把自己的特徵歸屬到其他人身上,假設他人與自己是相同的,利用自己去判斷他人。

6、「情緒效應」,是指認知主體的情緒狀態或特定心境會使人在對人知覺時帶上一付有色眼鏡,看出來的人和事都染上了自我的情緒色彩;等等。

專家認為,了解別人常用的簡單方法是把自己當作別人,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上,從而建立有關他的內部狀態的假設,這就是認識、了解別人的認同機制,類似於我們常說的「設身處地、以己度人」。當然別人也可用同樣機制了解我。

關於「人際知覺」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