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醫學/心身疾病的防制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預防醫學》 >> 心身疾病防制 >> 心身疾病的防制
預防醫學

預防醫學目錄

一、第一級預防

第一級預防是防止社會-心理因素長時期反覆刺激並導致心理失衡的主要措施。培養比較完整的健康心理素質,提高應付危險因素的能力是預防心身疾病的基礎。《內經素問篇中提出的「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著名論點即反映了祖國醫學很早就闡明了講究心理衛生,加強自我保健的深刻意義,即在社會-心理因素刺激的情況下不斷進行自我調適,保持心理平衡,增強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不僅注意軀體健康,還應保持心身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統一。

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應從兒童時期開始。家長和老師應注意培養、教育兒童樂觀向上,關心他人,互相愛護等健康心理,耐心糾正可能產生的偏離心理,對防止兒童時期情緒障礙和成人期的心身疾病都有重要意義。

二、第二級預防

第二級預防是防止社會-心理因素導致的心理失衡階段發展成為功能失調階段的重要措施,因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第二級預防的核心。祖國醫學重視對心身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在華陀的《青囊秘錄》中早有記載:如「醫者先醫其心,而後醫其身,其次醫其病」的論述,又如《漢書.昭明文選七發》中記有吳客只以要言妙道勸導生病的太子,使之幡然悔悟,放棄了驕奢淫逸的生活方式,端正了思想,使身體恢復了健康。這些記載表明祖國醫學在心理衛生和心理治療方面早已是源遠流長了。

接受心身疾病患者就診的第一位醫生往往不是心理醫生,因此要求現代臨床醫生必須了解社會-心理因素可以引致心理失衡,進而導致功能失調,最後發展為軀體疾病的心身疾病規律,積極採取第二級預防措施。通過心理諮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和治療,及早幫助的指導患者恢復失衡的心理,及早調整患者的功能失調,阻斷病情向軀體疾病方向轉化。

三、第三級預防

第三級預防是針對患者在經歷心理失衡、功能失調進入軀體疾病階段情況下防止病情惡化的重要措施。這個階段不僅依靠有效的藥物,還應充分估計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作用。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工作要求醫生有較高的醫德修養,較廣的醫學知識,較嫻熟的醫學技能,醫患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的親密關係。

現代醫學對心身疾病的治療大致分面:

(一)心理治療

應在比較充分了解病人的病史及心理狀態下再對病人進行解釋、指導和鼓勵等,使病人逐漸樹立信心,處理好心理刺激和心理矛盾。某些人格特徵(如堅韌性格)能夠減輕應激性生活事件對健康的有害影響。如患早期乳腺癌而後來未複發的存活婦女中,對疾病採取否認或鬥爭態度的明顯多於默認事實,忍受痛苦或感到無助及絕望的患者。

(二)生物反饋行為治療

如我國的氣功療法、印度的瑜伽(Yoga)療法者是利用自己的意志去控制或調整內臟的活動以達到治療強身的目的。有人對50例A型性格的冠心病患者進行10周有規律的運動訓練,發現A型行為有明顯的轉變,體重、血壓血脂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自我訓練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每天有一定時間鬆弛緊張情緒,聽輕音樂、練書法、畫畫、栽培花草以及運用生物反饋(biofeedback)療法等。生物反饋療法指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內臟反應,使通常人們意識不到的生理活動如血壓、心率、胃腸蠕動皮膚溫度等,通過靈敏的電子儀器予以顯示,如此反覆進行,使患者學會在某種程度下調節這些功能,以達到預防發作和治療的目的。

(三)環境治療

對病人的社會-心理因素——家庭、鄰里或工作單位作適當的調整,通過解釋、指導以解除矛盾,協調關係,必要時可考慮請病人短期住院或更換環境。

(四)精神藥物治療

在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的同時,可根據病情,配合用一些抗焦慮藥,如安定利眠寧等,或抗憂鬱藥,如阿密替林多慮平等藥物。

32 與心身疾病有關的危險因素 | 醫源性疾病防制 32
關於「預防醫學/心身疾病的防制」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