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
A+醫學百科 >> 跨文化研究 |
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study),通過比較世界上各種不同文化樣本來驗證人類心理和行為特徵的心理學研究方法。例如,以語言、風俗習慣、社會制度、育兒方式等均不相同的民族為樣本,搜集資料,進行文化間的比較,研究他們之間在心理和行為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近年來,心理學中跨文化研究迅速發展,已經形成一個新的心理學分支,稱跨文化心理學。
先驅性的跨文化研究可追溯至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1889年發表的《制度發展的調查方法》的報告。20世紀初,跨文化研究被從事原始社會研究的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所廣泛採用。代表性的研究如英國心理學家W.H.R.里弗斯對印度和南太平洋居民的感覺和知覺所作的定量分析,美國社會學家W.G.薩姆納對個人或團體滿足需要的功能起源於風俗習慣的研究。30~50年代,美國耶魯大學人類關係研究所對跨文化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該所設有跨文化調查的專門機構,從事民族志資料的廣泛搜集和分類,並於1949年建立了檔案庫──《人類關係區域檔案》。這一時期,跨文化研究的代表著作有G.P.默多克的《社會結構》(1949),這是第一部用跨文化研究方法寫成的專著。當時從事文化與人格相關的跨文化研究的學者,還有B.馬利諾夫斯基、M.米德、E.薩皮爾、R.林頓、C.克拉克洪等。60~70年代,跨文化研究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①將電子計算機用於跨文化研究,因而能處理大量的數和複雜的統計分析,C.E.奧斯古德等人的《感情意義的跨文化普遍性》(1975)一書就是一個代表;②跨文化研究方法水平的提高,這可以R.布里斯林等人的《跨文化研究方法》(1973)為代表。70年代以後,有不少文化分類研究,例如區分為人外部存在的客觀文化(包括人造物、制度、外顯行為類型等)和人內部產生的主觀文化(包括認知、態度和價值觀等),並根據這種劃分進行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對與文化相關聯的心理和行為特徵作假設檢驗,以揭示與各種文化相關聯的人類心理和行為特徵的作用。
關於「跨文化研究」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