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性狀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亦稱後天性狀。指生物個體在其一生中由於外界因素的影響(或器官的使用或不使用)所獲得的某些性狀。通常人們所說的獲得性遺傳都是指體細胞產生的變異能夠遺傳。這一假說是過去拉馬克(J.B.La-mark)的用進廢退說為代表,以後為達爾文(C.Darwin)和赫克爾(E.H.Haeckel)所承認。魏斯曼(A.Weismann)創導的種質學說獲得性狀遺傳說採取了全盤否定的態度。因之有些獲得性狀遺傳論者例如斯賓塞(H.Spencer)曾與之進行了激烈的論戰。另外,從19世紀末至本世紀20年代,關於這個問題也有很多論爭。過去認為是屬於獲得性狀遺傳例證的,一般說來,有些是出於實驗錯誤,有些可以用其他的原因來說明。在此類所謂獲得性狀遺傳的實驗中,著名的有豚鼠的人為神經障礙的癲癇症的遺傳(C.E.Brown Sequard,1875);小家鼠在溫度作用下形體變異遺傳(F.B.Sumner,1910―15);因環境顏色變化而引起的蠑螈顏色和色斑變異的遺傳(P.Kammerer,1913)。其他還有將兔眼晶體製成抗血清,每代家兔都用該血清注射,結果也能人為產生某些能夠遺傳的形態變異,如晶體混濁、眼珠細小和眼珠缺失(M.F.Guger,F.A.Smith,1918―20);另一例是小家鼠學習能力的遺傳。經過學習訓練,學習次數有逐代減少的趨向等。但是從1930年中期倔起的李森科(T.D.Lysenko,1898―1976)學說可以說是獲得性狀遺傳的新變種。目前已被公認全屬謬誤。由於分子遺傳學的進展,表明遺傳信息只能從基因蛋白質方向傳遞,而反向傳遞是不存在的。因此獲得性狀遺傳說已被否定。

關於「獲得性狀」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