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熒光蛋白
A+醫學百科 >> 綠色熒光蛋白 |
綠色熒光蛋白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
|||||||||
---|---|---|---|---|---|---|---|---|---|
維多利亞多管水母綠色熒光蛋白的結構。[1] | |||||||||
鑒定 | |||||||||
標誌 | Reginal | ||||||||
Pfam(蛋白家族查詢站) | PF01353 | ||||||||
Pfam宗系 | CL0069 | ||||||||
InterPro(蛋白數據整合站) | IPR011584 | ||||||||
SCOP(蛋白結構分類數據站) | 1ema | ||||||||
|
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這種蛋白質最早是由下村脩等人在1962年在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中發現。其基因所產生的蛋白質,在藍色波長範圍的光線激發下,會發出綠色螢光。這個發光的過程中還需要冷光蛋白質水母素的幫助,且這個冷光蛋白質與鈣離子(Ca2+)可產生交互作用。
由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中發現的野生型綠色螢光蛋白,395nm和475nm分別是最大和次大的激發波長,它的發射波長的峰點是在509nm,在可見光綠光的範圍下是較弱的位置。由海腎(sea pansy)所得的綠色螢光蛋白,僅有在498nm有一個較高的激發峰點。
在細胞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中,綠色螢光蛋白基因常被用作為一個報導基因(reporter gene)。[2]一些經修飾過的型式可作為生物探針,綠色螢光蛋白基因也可以轉殖到脊椎動物(例如:兔子上進行表現,並拿來映證某種假設的實驗方法。
2008年10月8日,日本科學家下村脩、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因為發現和改造綠色熒光蛋白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3][4]
目錄 |
歷史
野生型GFP(wtGFP)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綠色熒光蛋白,連同分開發光蛋白水母素,首先從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被純化,及其屬性被下村修研究。[5]
GFP衍生物
由於對廣泛使用的潛力和研究人員不斷變化的需求,綠色熒光蛋白的許多不同的突變體已被改造設計。[6]
參見
參考資料
- ↑ Ormö M, Cubitt AB, Kallio K, Gross LA, Tsien RY, Remington SJ.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Aequorea victoria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Science. September 1996, 273 (5280): 1392–5. doi:10.1126/science.273.5280.1392. PMID 8703075.
- ↑ Phillips 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a bright idea for the study of bacterial protein localization. FEMS Microbiol Lett. 2001, 204 (1): 9–18. doi:10.1016/S0378-1097(01)00358-5. PMID 11682170.
- ↑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2008/
- ↑ 錢永健等三位美國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
- ↑ Shimomura O, Johnson F, Saiga Y.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equorin, a bioluminescent protein from the luminous hydromedusan, Aequorea. J Cell Comp Physiol. 1962, 59 (3): 223–39. doi:10.1002/jcp.1030590302. PMID 13911999.
- ↑ Shaner N, Steinbach P, Tsien R. A guide to choosing fluorescent proteins (PDF). Nat Methods. 2005, 2 (12): 905–9. doi:10.1038/nmeth819. PMID 16299475.
參考來源
出自A+醫學百科 「綠色熒光蛋白」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BB%BF%E8%89%B2%E8%8D%A7%E5%85%89%E8%9B%8B%E7%99%BD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綠色熒光蛋白」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