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巨鼠
A+醫學百科 >> 白腹巨鼠 |
目錄 |
名稱
學名:
Rattus edwardsi
中文俗名:
山老鼠
大山鼠(太平市、寧國縣)。
長尾巨鼠
白腹巨鼠
英文俗名:
Edward's Rat
同物異名:
Rattus edwardsi
Leopoldmys edwardsi (Thomas, 1882)
Mus gigas
Mus edwardsi Thomas, 1882
Rattus edwardsi milkt: Robinson & Kloss, 1922
生物分類
分類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目:齧齒目 (Rodentia)
科:鼠科 (Muridae)
屬:小泡鼠屬 (Leopoldamys)
形態
外形:為鼠科中較大的一種鼠類,體較青毛鼠粗壯,尾亦長而粗,末端多為灰白色。吻及眼眶周圍暗褐色,耳殼大而薄,暗褐色,向前拉能遮住眼部。前足背中央區有一暗褐色斑塊。
毛色:背毛棕褐色或略顯淡棕色,自頭頂至尾基部毛色基本一致。背毛由二種毛組成,一種為棕灰色較柔軟的毛,另一種為毛基白色、毛尖黑褐色的硬刺毛組成。由於背中央區硬刺毛較多,故略顯黑褐色。腹毛純白色。背腹交界處分界明顯。尾兩色,尾背面從尾基部開始約3/4為棕褐色,末端1/4灰白色。尾腹面為灰白色。前足背麵灰白色,後足背面棕褐色。鬍鬚較粗長,長須可達120毫米,基部為黑褐色,至末端顏色逐漸變淡,在吻周圍有一部分較短的鬍鬚,顏色較長須為淡,多為灰白色。
頭骨:頭骨粗壯細長,棱嵴發達,門齒孔比青毛鼠略顯寬長,後端達不到臼齒前緣的水平線。齶骨較長,接近枕鼻長之半,其後端接近第三臼齒水平線。聽泡較小,其長度達不到枕鼻長15 %。鼻骨前端突出門齒外,後端與前頜骨末端平齊,眶上嵴發達,一直延伸到頂問骨處。
牙齒:門齒背面為棕黃色,側面和腹面為牙白色。第一臼齒較大,接近第二、第三臼齒之和。第一臼齒第1橫嵴外齒突不發達,中齒突最大,內齒突向下彎曲。第2橫嵴3個嘉突發育正常,內齒突仍向下彎鹽,第3橫嵴內外齒突消失,中齒突發達。第二臼齒第疆橫嵴退化,僅餘一內側齒突。第2、3橫嵴與第一臼齒2、3橫嵴相似。第三臼齒第l橫嵴亦僅有1內側齒突,第2、3橫嵴連接成環狀。
種下分類及地理分布
本種為東洋界種,國外見於緬甸、印度、錫金、印支半島、馬來亞、印尼等地,國內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但江蘇省未見有記錄。長江以北見於陝西秦嶺山地。在安徽省見於長江以南有林山地,在黃山垂直分布自山腳的湯口、耿城至北海(海拔1640米)均有分布,但常見於700米以下有林山地。
主要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分屬二個亞種:
指名亞種Rattus edwardsi edwardsi Thomas,1882,毛較粗硬,體背毛色稍淺淡,我省標本屬此亞種,
四川亞種R.e.gigas Satunin,1903,其主要特徵為背毛較柔軟,體背毛色較深暗,主要分布於貴州、雲南、四川。
自然生活
棲居地:在我省主要棲居於長江以南有林山地。在有林山地,春末至秋末,主要棲居於深山密林中或溪流兩岸岩石縫隙中。在冬季和早春,白腹巨鼠常棲居于山麓地帶或遷入山麓邊緣地帶的室內。在黃山的芙蓉居、松谷庵、北海室內冬季均捕到過白腹巨鼠。
數量:白膽巨鼠屬山地林區鼠類,由於個體較大,常用的一般鼠鋏很難捕到,故調查時的捕獲率遠低於實際數量。如我們在黃山調查時,自腹巨鼠僅占捕鼠數的0.4 %,但在寧國甲路鄉,群眾反映,冬季種植香菇時用石板一夜可壓死數十隻自腹巨鼠和青毛鼠。在黃山芙蓉居和松谷庵,群眾反映冬季在室內一夜可捕到數隻白腹巨鼠,群眾有的把它腌製成鼠干食用。
食性:寧國縣甲路鄉群眾反映,白腹巨鼠和青毛鼠一樣喜吃香菇,每年冬季香菇種植季節,遭到白腹巨鼠大量破壞。從我們捕捉到的6隻白腹巨鼠胃內容物看,有竹筍、茶籽和毛栗。從捕到的洞口看,亦有許多茶籽和毛栗殼。
遷移:白腹巨鼠在春末到秋末往往在深山密林中棲居,隨著冬季的到來,高山氣候變冷,食物來源的減少,白腹巨鼠逐漸從山上遷移到山麓山地或遷移到室內。松谷庵、芙蓉居群眾反映,每年冬季,特別是在大雪後,白腹巨鼠進入室內棲居並捕食和驅走家鼠。
經濟意義
白腹巨鼠屬大型鼠類,由於食量大,對山緣地帶農田破壞很大,有時一夜之間大片農田遭到破壞。我們曾於耿城鄉見到一塊山芋田被毀的情況,而且見到農民在這塊被毀田內用釣竿捕到一隻白腹巨鼠。同時它和青毛鼠對香菇種植危害很大。由於它個體大,肉多,山區農民往往捕食。
衛生方面
它是山區鉤端螺旋體傳染源之一,同時從血清學方面證實它可以自然感染恙蟲病(福建、廣東)。
瀕危等級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等級:
無危 LC
依據標準:分布廣,適應能力強,受人類干擾較少;該類群未達到極危、瀕危、易危或近危標準
關於「白腹巨鼠」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