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鸚鵡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物種名稱】玫瑰鸚鵡

Bkaii.jpg

【拉丁學名】Platycercus

【英文名稱】 rose-coloured Parrot

【科屬分類】 鳥綱、鸚形目、鸚鵡科、玫瑰鸚鵡屬。

幾種常見的籠養鳥類,特指某些澳大利亞的長尾鸚鵡(parakeet)種類。  

目錄

外形特徵

阿德萊玫瑰鸚鵡

玫瑰鸚鵡最明顯的特色不是它們的羽色,而是它們羽毛的花紋。其一是它們背羽呈扇形;其二是它們的面頰皆是有顏色的。所有的玫瑰鸚鵡背上都是以黑色為主體,而在每一個羽毛邊則有對比色以呈現出扇型的感覺。然後在臉頰上也都會有著一塊對比的顏色飾片存在著。依據種類的不同,這些顏色有可能是綠的、紅的、黃的、白的、或者是藍的。但這種特色是每一隻玫瑰鸚鵡都可以見到的。 東澳洲的玫瑰鸚鵡大致可分為兩個族群:

淡頭玫瑰鸚鵡

一個是有著藍色面頰的深紅鸚鵡 Crimson Parrot,另外一種則是白色面頰的東方玫瑰鸚鵡 Eastern Rosella。所有玫瑰鸚鵡的血緣或形態都非常相近,困難之處就是如何判別這些血緣關係有多近。有些研究專家認為玫瑰鸚鵡就只有以上這兩個族群,其餘的則是衍生出來的變種

玫瑰鸚鵡盛產於澳洲,雖然種類繁多,但所有玫瑰鸚鵡間亦存在著共同的特色,主要包括扇形的羽毛排列方式

東玫瑰鸚鵡

以及翅膀和尾巴都有特殊的藍色邊;再則根據其頰部區域的顏色可大致分成兩組:第一組是頰部圈圈內為白色的,如:澳西玫瑰鸚鵡 、金披風玫瑰鸚鵡 、褪草玫瑰鸚鵡等;第二組是頰部區域內為藍色的,如:深紅玫瑰鸚鵡 、黃草玫瑰鸚鵡 和綠草玫瑰鸚鵡等。 該種鸚鵡頭部腹部胸部為深紅色,頰部為藍色,上背部及翅膀主要為黑色但邊緣為紅色,(象似片片玫瑰花瓣),翅膀02....前端及尾巴為帶有光澤的藍色。非常漂亮。有的品種胸部、頸部以及頭部為鮮紅色,白色的臉頰,背部為黃色,但羽毛有黃綠色的邊緣,尾部的上腹羽是黃綠色,下腹羽是紅色,棕色的眼,灰白色的喙及黑灰色的腳。母鳥的喙較小,紅色較淡,且眼睛的周圍有灰棕色的羽毛。

Rosellas 這個字基本上就是在形容 rose ( 玫瑰 )、rose-coloured ( 玫瑰色的 ) 、 roselike ( 似玫瑰的 ),尤其是觀看其背羽的花紋,宛如片片玫瑰花瓣。  

分布範圍

黃玫瑰鸚鵡

分布在澳洲東方的海岸區,主要棲息在東南部新南威爾斯與維多利亞的海岸地區及南澳大利亞東南方小面積的沿海地區與袋鼠島,東北部則分布在昆士蘭東北部沿海地區及其東南部地區,澳洲東南部的一些小島上也有分布。  

生活習性

深紅玫瑰鸚鵡

它們與其它的澳洲鸚鵡一樣,常至農作物區覓食,造成嚴重的農作物損失,經常可在年雨量超過500公釐的森林中發現它們的蹤跡,北部地區的族群喜愛棲息在海拔600-1500m的丘陵林地中,但海拔450-1900m皆可發現其族群,南部地區的族群則活動於各種高度的區域,野外的玫瑰鸚鵡並不怕人,有人接近時不會驚慌地逃開,常至公園、花園或住家後院讓人餵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類與樹木的種子等,通常4-6隻成群活動,繁殖期多在9-1月間,求偶時公鳥會靠近母鳥翅膀微開且不停地拍動,尾部也會一直擺動,頭部不停地晃動、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續地發出啁啾的鳴叫聲,之後公鳥會有餵食母鳥的行為出現,這表示配偶之間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築巢於樹洞內。  

生長繁殖

西玫瑰鸚鵡

繁殖: 需要提供較深的巢箱和軟木,這種鳥咬斷軟木來鋪墊。雖然他們長至11個月就能繁殖,但最好等到他們18個月大,更成熟的時候再讓他們繁殖,沒有必要讓他們儘早繁殖,因為他們在籠養條件下可以繁殖超過10個年頭。這種鳥天性容易緊張不安,不太容易適應居室生活。  

該屬種類

澳北玫瑰鸚鵡

1. 深紅玫瑰鸚鵡 (Platycercus elegans)

2. 東玫瑰鸚鵡 (Platycercus eximius) 又名:金披風玫瑰鸚鵡 、七草玫瑰鸚鵡

3. 淡頭玫瑰鸚鵡 (Platycercus adscitus) 又名:褪草玫瑰鸚鵡

4. 西玫瑰鸚鵡 (Platycercus icterotis) 又名:九重鸚鵡

5. 綠色玫瑰鸚鵡 (Platycercus caledonicus) 又名:綠草玫瑰鸚鵡

6. 黃玫瑰鸚鵡 (Platycercus flaveolus) 又名:黃草玫瑰鸚鵡

7. 阿德萊玫瑰鸚鵡 (Platycercus adelaidae)

8. 白玫瑰鸚鵡 (Platycercus palliceps)

9. 澳北玫瑰鸚鵡 (Platycercus venustus)

關於「玫瑰鸚鵡」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