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地理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動物地理學是研究動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及其生態地理規律的學科,它是自然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動物學的重要研究領域。

動物地理學發展簡史

人類很早就對動物的地理分布進行了考察和記載。公元前11至前6世紀的《詩經》中已經記載有100多種動物的分布。公元前6世紀《考工記》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動物南北分布的界線。公元前5~前3世紀的《尚書.禹貢》篇中也有對中國經濟動物的記載。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動物志》記述有500多種動物的分布。公元初古羅馬普林尼(老)的《自然歷史志》、16世紀末中國明朝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等,都記述有各類動物的分布。

18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隨著林奈《自然系統》的問世,標誌著系統的動物分類學建立了,科學的動物地理學開始出現。在歐洲,出現了專門敘述動物分布的著作,主要有:《哺乳動物分布》、《昆蟲區系》、《俄羅斯-亞洲動物區系》、《鳥類分布及決定其分布的自然環境》等。

自19世紀中至末期,動物地理學在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下發展,《物種起源》第一次用進化論觀點闡述了動物的分布及其成因。與達爾文同時代的英國進化論者華萊士,系統地探討了動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對斯克萊特所劃分的世界陸棲動物的分布區進行了補充修正,成為現代陸棲動物地理區劃的基礎。他於1860年提出的華萊士線,近幾十年引起了板塊學說支持者的重視;他的名著《動物的地理分布》是歷史動物地理學的最重要文獻;他創立了物種的產生和變化在空間和時間上相互關聯而一致的理論,被推崇為動物地理學的奠基人。

20世紀初至今。由於生態學的發展,對動物分布的探討逐步轉向對生態因素的分析、動物群的結構特點以及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研究,逐步形成生態動物地理學。較有影響的著作有黑塞的《生態動物地理學》。此階段海洋動物地理研究也取得較大進展,代表著作有:瑞典埃克曼的《海洋動物地理學》,美國布里格斯的《海洋動物地理學》。

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全國自然區劃工作的推動,動物地理區劃研究首先得到發展,一些學者對陸棲脊椎動物、海洋動物和昆蟲區劃等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初步奠定了中國動物地理研究的基礎。

動物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動物地理學主要研究各自然帶及景觀中的動物群組成與結構特徵;動物分布圖的編製;進行動物分布區、類型的劃分;依據系統的動物分布資料,分析動物分布與自然環境演變(歷史、現代)的關係;探索各動物區系的特徵及形成;以歷史或生態的觀點進行動物地理區的劃分等等。

地理動物學主要有兩大分支:歷史動物地理學和生態動物地理學。前者著重研究不同動物分布區的形成及其變遷,探討各地動物在系統演化上的關係及其相似性,進行動物地理區的劃分。後者著重研究動物分布、擴展的生態因素,探討動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及其區域分化,進行動物生態地理群的劃分。

動物地理學在地理學中屬於部門自然地理學,在動物學中屬於動物分布學範疇。它與地理學各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古地理學等有關,又與動物學各科,如動物分類學,動物生態學及古生物學等有關。

關於「動物地理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