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驅力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驅使有機體產生一定行為的內部力量。與它相對應的概念是誘因。內驅力存在於機體內部,誘因存在於機體的外部。內驅力和動機往往被看作同義詞。

這種機體內部相對穩定的狀態稱作內穩態。若內穩態遭到破壞,如營養物質不足,就會產生求食的需要,驅動求食的行為傾向,以恢復內穩態。支配這種行為傾向並有方向性地、持續地驅動有機體產生求食行為的內部力量也就是內驅力。

人的內驅力可分為兩大類:由飢餓生理需要而產生的內驅力稱為第一內驅力,又稱基本的、原始的或低級的內驅力;由責任感等後天形成的社會性需要所產生的內驅力稱為第二內驅力,又稱社會的或高級的內驅力。一般說來,高級內驅力對低級內驅力起調節作用。  

含義

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內驅力與需要基本上是同義詞,經常可以替換使用。但嚴格的說,需要是主體的感受,而內驅力是作用於行為的一種動力,兩者不是同一狀態,但兩者又密切相連,因為需要是產生驅力的基礎,而驅力是需要尋求滿足的條件。  

內驅力與動機的關係

1、內驅力決定動機的方向和大小

2、內驅力不僅僅是生理需要產生的緊張狀態,也是心理上的。

3、內驅力和誘因共同影響動機能量大小  

內驅力和誘因的關係

內驅力指在有機體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推動力,是一種內部刺激。有機體會產生各種需要,當需要沒得到滿足時,有機體會產生內驅力,內驅力引起反應,反應導致需要的滿足。例如,當攝食需要出現時,內驅力會驅使有機體表現出攝食行為以滿足這種生理需要,隨著攝食需要的滿足,內驅力降低,攝食行為也就停止了。內驅力和需要基本上是同義的,經常被替換使用。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需要指的是主體感受,而內驅力所表現的是作用於行為的刺激。內驅力的作用可以通過行為強度來測量,它本身也可以通過一些外界手段來操縱,因而動機的實驗研究中一般都用內驅力的概念。

誘因指能滿足有機體需要的物體、情境或活動,是有機體趨向或迴避的目標。滿足有機體需要的誘因是後天通過個體經驗而逐步形成的。例如,同樣的攝食需要,有的人會去吃米飯,有的人會去吃面點;同樣為滿足自尊的需要,有的學生通過取得很好的學習成績來獲得同學的尊重,有的學生則通過講究穿戴來吸引同學的注意。當有機體在個體活動中把自己的各種需要與能滿足其需要的物體、情境聯繫在一起,這些物體就成為行為的目標。誘因和目標是基本上是同義的。

動機是直接推動有機體活動以滿足某種需要的內部狀態行為的直接原因和內部動力。有機體的各種行為和活動都是由動機所引起的。動機由內驅力和誘因兩個基本因素構成。內驅力是個體內部推動行為的力量。誘因是行為目標對行為者的刺激。內驅力是給動機中「推」的力量;誘因是動機中「拉」的力量;人的動機行為正是在這一推一拉中實現的。

關於「內驅力」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