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為中國大陸閩南(泉州、漳州、廈門)地區及台灣、東南亞華人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花橋公[1]

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夲」音「滔」,非「本」字[2]),生於979年(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十五日,卒於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五月初二,登山採藥時,失足墜崖而羽化,享年五十八歲。

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積善里(今屬漳州市龍海縣角美鎮)。祖籍泉州府安溪縣感德鎮石門村。李光地《吳真人祠記》說:「吾邑清溪之山,其最高者曰石門。吳真人者,石門人也,鄉里創廟立祀,子孫聚族山下,奉真人遺容。」

父名吳通,母為黃月華,貧病早逝。吳夲初習捕蛇、采草藥,後學針灸、湯藥,醫術名逐漸傳播民間,宋朝楊志《青礁慈濟宮碑》記載其逝世後鄉人私諡為「醫靈真人」,供奉為地方神祇,於青礁龍湫坑畔建立「龍湫庵」奉祀,為廟祀之始。

宋朝楊志《青礁慈濟宮碑》記載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吏部尚書顏師魯奏准朝廷於青礁建廟,因此成為官方認可之正神信仰,青礁為吳夲生前煉丹施藥、羽化之處;庄夏《白礁慈濟宮碑》亦記載:歲在辛未(1151年),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肇剏祠宇,說明了白礁的建廟年代。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賜廟額「慈濟」。因神蹟傳說流布,及歷代朝廷追封,遂成為閩南地區重要民間信仰。而隨同安移民遷徙,也成為台灣、東南亞同安籍人士信奉的鄉土保護神。

目錄

歷代朝廷追封

元保宮-保生大帝、江仙官、張法主。

宋朝

明朝

信仰傳說

白礁慈濟宮
白礁慈濟宮 內景
青礁慈濟宮
青礁慈濟宮 殿前宋代石刻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正殿
學甲慈濟宮正殿

依台灣台南學甲慈濟宮廟方記載,保生大帝名吳夲,字華基,別號雲衷,為紫微星轉世投胎,父親吳通,後追封為協成元君,母親黃氏為玉華大仙轉世,吳夲年少時曾受昆崙山西王母傳授法術,後舉科舉,官任御史,精通天文地理,禮樂醫術,後辭官修道,行醫濟世,曾于山林之中施法救起遭虎咬死的書僮,感動書僮主人知縣江仙官與張師爺,追隨吳夲修練道術,施藥活人。

而閩台民間則流傳不少傳說,如:

中國大陸保生大帝祖廟

台灣保生大帝信仰

保生大帝在台灣早期泉州同安籍移民信仰中心,隨泉州府同安移民遷徙,至今已不分原籍畛域,成為重要的台灣民間信仰之一。台灣奉祀保生大帝廟宇以台南市學甲慈濟宮、台北市大同區大龍峒保安宮最為著名。

台灣奉祀保生大帝各廟宇於1989年組成「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由當年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出任首任會長。

2005年台北大龍峒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接任聯誼會會長後,乃積極推動轉型工作,2007年5月發起成立全國性的宗教團體組織,同年8月1日獲內政部核准籌設。10月21日在台北保安宮召開第一屆會員大會,正式宣告「社團法人台灣保生大帝信仰總會」成立,並選出廖武治為第一屆理事長,廖武治表示,對於聯誼會過去所忽略的人才培育及社會公益的參與,希望以台北大龍峒保安宮的改造轉型後,投入社會教育、文化建設、慈善公益的經驗,運用在新成立的信仰總會,為保生大帝信仰帶來新的生命力

據文獻載,台灣最早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是在鄭成功入台之前,《台灣縣誌》載:「寺廟……在廣儲東里,大道公廟,紅毛時建……」,為台灣第一早建的寺廟,原稱「大道公廟」,俗稱「開台大道公廟」又稱「廣儲東里大道公廟」,台灣日治時代,大正三年(1914年)重行修建,始改為新化保生大帝廟。

學甲慈濟宮所奉祀開基主神稱為「開基二大帝」,相傳保生大帝吳夲於北宋仙逝後,鄉人於白礁立廟祭祀時,雕刻有「大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三尊保生大帝神像,大大帝奉祀於龍海白礁慈濟宮,二大帝則由同安縣百姓李勝迎祀隨明鄭鄭成功軍隊前來台灣,原由台南學甲下社角李姓後代私人奉祀,後成為學甲地區信仰核心。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肇源於清代乾隆初年,同安籍移民入墾台北大龍峒地區,由於水土不適,瘴癘四起,所以返回故里白礁慈濟宮分靈保生大帝神像來台灣,1755年(乾隆二十年)建廟,1805年(嘉慶十年)遷於現址重建,清代台北地區艋舺頂下郊拼、漳泉械鬥時,保安宮為同安縣籍移民避難之所及據點。於1995年至2002年自費重修,獲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馨獎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總部「二00三年亞太文化資產獎」,為全台廟貌規模最大之保生大帝廟宇。

台灣保生大帝重要廟會活動

台灣其他保生大帝廟

戲劇作品中的吳夲

參考文獻

參考來源

關於「保生大帝」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