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散
止咳散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目前只有簡體版網站可以編輯(
轉到簡體網站
)。簡體版編輯後內容會同步到繁體版本網站上。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b>方名</b>】[[止咳散]] 【<b>出处】</b>《[[医学心悟]]》 【<b>分类</b>】[[辛温解表]]剂 【<b>组成</b>】[[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即各1千克) [[甘草]](炒,十二两即375克) [[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即500克) 【<b>用法</b>】上为末。每服三钱(9克),食后、临卧开水调下;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每服6~9克,温开水或姜汤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b>功用</b>】[[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b>主治</b>】[[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b>方解</b>】本方治证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仍咳不止者。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虽经[[发散]],因解表不彻而其邪未尽,故仍咽痒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故微有恶风发热。治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散之品。方中百部、紫菀为君,两药味苦,都入[[肺经]],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腻,皆可[[止咳化痰]],对新久咳嗽都能使用。桔梗味苦而性平,善于开宣肺气;白前味辛甘性亦平,长于[[降气]][[化痰]]。两者协同,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力,为臣药。荆芥辛而微温,[[疏风]]解表,以祛在表之余邪;陈皮;[[理气]]化痰,均为佐药。甘草调和在众药,和桔梗又有利咽止咳之功,是为佐使之用。纵观全方,药虽七味。量极轻微,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正如《医学心悟》卷三所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祛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故对于新久咳嗽,咯咳不爽者,加减运用得宜,均可获效。 【<b>运用</b>】1:<b>[[辨证]]要点:</b>本方为治疗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而致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为辨证要点。 2:<b>加减变化</b>:若[[外感风寒]]初起,[[头痛]][[鼻塞]],[[恶寒发热]]等证较重者,加[[防风]]、[[紫苏]]、生姜以解表散邪;湿聚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茯苓]]、[[桑白皮]]以[[除湿]]化痰;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加[[瓜蒌]]、[[贝母]]、[[知母]]以[[润燥化痰]]。 3:<b>现代运用</b>: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属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者。 【<b>使用注意</b>】[[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b>附方</b>】[[金沸草散]](《博济方》)[[旋覆花]](三两 90克) [[麻黄]](去节,三两 90克) [[荆芥穗]](四两 120克) 甘草(炙,一两 30克) 半夏(洗净,[[姜汁]]浸,一两 30克) [[赤芍]]药(一两 30克)
返回到
止咳散
。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賬號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檢視
閱讀
简体中文
編輯修改
修訂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大醫精誠
人體穴位圖
中藥圖典
醫學電子書
藥品百科
中醫百科
疾病診斷
急救常識
疾病查詢
中藥百科
中醫方劑大全
怎樣看化驗單
醫事漫談
醫學下載
醫學視頻
功能菜單
志願者招募中
關於廣告
網站事務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所有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