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皮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大腹皮
Dà Fù Pí
大腹皮
別名 檳榔皮、大腹毛、茯毛、檳榔衣、大腹絨、檳榔殼大腹毛
功效作用 下氣寬中行水。治痞脹腳氣水腫
英文名 Arece Peel, Betelnut Peel
始載於 藥譜
毒性 無毒
歸經 胃經脾經小腸經
藥性
藥味

大腹皮中藥名。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乾燥果皮。又名檳榔衣。主產于海南、廣西、雲南等地。冬季至次春採收未成熟的果實,煮後乾燥,縱剖兩瓣,剝取果皮,習稱「大腹皮」;春末至秋初採收成熟果實,煮後乾燥,剝取果皮,打松,晒乾,習稱「大腹毛」,生用。具有下氣寬中,行水消腫之功效。現代研究,該品有興奮胃腸道平滑肌、促胃腸動力作用,並有促進纖維蛋白溶解等作用。

  

目錄

基本信息

中藥名 大腹皮

別名 檳榔皮(孫思邈),大腹毛(《醫林纂要》),茯毛(《會約醫鏡》),檳榔衣(《藥材資料彙編》),大腹絨(《藥材學》)。

英文名 Arece Peel,Betelnut Peel。

原植物 Areca catechu L.

藥用部位 以植物的果皮入藥。

功效分類 利水藥。

附註 植物描述,詳見,檳榔  

藥性論述

性味歸經

味辛;性微溫。歸脾;胃;大腸小腸經。

⑴《開寶本草》:「微溫,無毒。」

⑵《綱目》:「辛,微溫,無毒。」

⑶《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二經。」

⑷《藥品化義》:「入脾、肺、胃、大小腸五經。」  

功效主治

下氣寬中,行水消腫。用於濕阻氣滯,胸腹脹悶,大便不爽,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⑴《日華子本草》: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中。

⑵《開寶本草》:主冷熱氣攻心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並以姜鹽同煎,入疏氣藥良。

⑶《綱目》: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浮腫,腳氣壅逆,瘴瘧痞滿胎氣惡阻脹悶。

⑷《本草再新》:瀉肺,和胃氣,利濕追風,寬腸消腫,理腰腳氣,治瘧疾瀉痢。  

藥用配伍

1.胃腸氣滯,脘腹脹悶,大便不爽。該品辛能行散,主入脾胃經,能行氣導滯,為寬中利氣之捷藥。治食積氣滯之脘腹痞脹,噯氣吞酸大便秘結或瀉而不爽,可與山楂麥芽枳實等同用;若治濕阻氣滯之脘腹脹滿,可與藿香陳皮厚朴等同用。

2.水腫脹滿,腳氣浮腫,小便不利。該品味辛,能開宣肺氣而行水消腫。治療水濕外溢,皮膚水腫,小便不利,可與茯苓皮五加皮等同用,如五皮飲(《麻科活人全書》);若治腳氣腫痛,二便不通,可與桑白皮木通牽牛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用藥禁忌

氣虛體弱者慎服。  

藥理作用

對腸平滑肌的作用 大腹皮煎劑能使兔離體腸管緊張性升高,收縮幅度減少,其作用可被阿托品拮抗。  

藥材來源

來源考證

侯寧極《藥譜》。

大腹皮-中藥材(圖2)

  

藥材基源

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的乾燥果皮。  

產地溯源

主產於廣東、海南、雲南、台灣、廣西、福建。  

藥方選錄

⑴治腳氣,腫滿腹脹,大小便秘澀:大腹皮一兩(銼),檳榔一兩,木香半兩,木通二兩(銼),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二兩(銼),牽牛子二兩(微炒)。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蔥白二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利為度。(《聖惠方》);

⑵治男子婦人脾氣停滯,風濕客搏,脾經受濕,氣不流行,致頭面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喘急,腹脅如鼓,繞臍脹悶,有妨飲食,上攻下疰,來去不定,舉動喘乏:五茄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上為粗末。每眼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之,不拘時候。切忌生冷油膩堅硬等物。(《局方》五皮散);

⑶治漏瘡惡穢:大腹皮煎湯洗之。(《仁齋直指方》)   

臨床研究

黃芪腹皮白朮湯治療婦女妊娠水腫,每日劑,煎服,治30例,痊癒20例,顯效7例,有效率90%(陝西中醫,1993,16:249);以羊水湯(黃芩、白朮、大腹皮、茯苓當歸等)治療羊水過多16例,總有效率100%(甘肅中醫,1997,1:33)。

不良反應:大腹皮一般情況下使用無明顯毒副作用,但曾有大腹皮復方湯劑引起過敏性休克及嚴重蕁麻疹各一例的報導(福建中醫藥,1989,5:11)。  

藥材炮製

大腹皮:除去雜質,洗淨,切段,乾燥。

大腹毛: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大腹皮:略呈橢圓形或長卵形瓢狀,長4~7cm,寬2~3.5cm,厚0.2~ 0.5cm。 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規則的縱皺紋及隆起的橫紋,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有果梗及殘存萼片內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殼狀。體輕,質硬,縱向撕裂後可見中果皮纖維。氣微,味微澀。

大腹毛:略呈橢圓形或瓢狀。外果皮多已脫落或殘存。中果皮棕毛狀,黃白色或淡棕色,疏鬆質柔。內果皮硬殼狀,黃棕色至棕色,內表面光滑,有時縱向破裂。無臭,味淡。  

顯微鑒定

粉末:灰黃色。外果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9-15μm,長至52.8μm,壁略呈連珠狀增厚。中果皮纖維多成束,細長條形,平直或稍彎曲,有的一邊呈小波狀凸起,末端稍鈍圓,直徑約10μm,壁厚,木化,孔溝明顯;纖維束周圍細胞含矽質塊,矽質塊直徑6-9μm,含矽質塊細胞壁厚,木化。中果皮石細胞類圓形、類長方形、長橢圓形,直徑22-50μm,壁稍厚,木化或微木化,紋孔、孔溝明顯,有的層紋較清楚。內果皮細胞類多角形、類圓形、長多角形,直徑9-24μm,壁厚,木化,孔溝較明顯。該品以色黃白、質柔韌、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分

 少量檳榔鹼,含兒茶素

參看

關於「大腹皮」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