鰣魚

(重定向自Tenualosa reevesii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鰣魚
Shí Yú
鰣魚
別名 瘟魚、三黎、箭魚、時魚、鰣刺、三耒
功效作用 補中益氣溫補脾肺。治燙、火傷,疔瘡
英文名 Seasonal shad, Reeves's shad
始載於 食療本草
毒性 無毒
歸經 肺經脾經
藥性
藥味

鰣魚學名:Tenualosa reevesii)俗稱遲魚,屬輻鰭魚綱鯡形目、鯡科、鰣屬。為中國珍稀名貴經濟魚類,1988年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第一級的保護物種

目錄

名稱

鰣(shí)魚(yú)

英文名: Reeves shad

拉丁文名: Hilsa reevesi

地方名: 時魚、三來、三黎魚、遲魚、鰣刺

背黑綠色,鱗下多脂肪,是名貴的食用魚。.  

科屬

鯡科  

形態

鰣魚,江海洄遊型魚類,其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而今天,人們難睹鰣魚美麗的風采。鰣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長約24厘米,大者達50厘米以上。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後端達於眼後緣的下方。鰓耙細密。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無側線,體側縱列鱗41~47;橫列鱗16~17。腹部狹窄,腹面有大形而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的邊緣,腹鰭前為17~19,腹鰭後為12~15。腹鰭極小,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背鰭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尾鰭深分叉,被有小鱗。休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鰣魚4~6月間生殖季節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產卵繁殖。食物主要為浮游生物,有時亦食其他有機物。分布我國南海及東海,亦見於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

體呈長橢圓形,較側扁,一般體長25~40厘米。口大,端位。吻尖,下頜稍長於上頜。上頜骨正中有一顯著凹陷,上下兩頜均無齒。脂眼瞼發達,幾乎遮蓋眼的一半。腮孔大。鱗片大而圓薄,上有細紋。無側線。腹部有大型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有胸鰭、腹鰭各一對,腹鰭極小;背鰭、臀鰭各一個,背鰭條14~15,臀鰭條16~18;尾鰭深叉形,被有小鱗。體背和頭部為灰色,略帶藍色光澤,體兩側和腹部為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其他各鰭暗藍綠色。  

產地

鰣魚為洄遊性魚類,入江河產卵時魚群集中,形成捕撈旺季。主要產地在長江流域,以下游鎮江、南京產量較多,珠江的西江在70-80年代也可見。  

成分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65克,蛋白質16.9克,脂肪16.9克,碳水化物0.2克,灰分1克;鈣33毫克,磷216毫克,鐵2.1毫克,硫胺素微量,核黃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  

性味

甘,平。

①《食療本草》:"平。"

②《綱目》:"甘,平,無毒。"  

歸經

《本草求真》:"入脾、肺。"  

功能

①《食療本草》:"補虛勞。"

②《日用本草》:"快胃氣。"

③《本經逢原》:"性補,溫中益虛。"  

宜忌

①《食療本草》:"稍發疳痼。"

②《本草求原》:"發疥癩。"  

營養

1.鰣魚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脂肪、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均十分豐富;

2.鰣魚的脂肪含量很高,幾乎居魚類之首,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大有益處;

3.鰣魚鱗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治療瘡、下疳、水火燙傷等症。  

食療作用

鯡科動物鰣魚的肉。鰣魚又稱瘟魚、三黎、分布於我國沿海及長江、錢塘江、珠江等水系。獲得後,除去鰓、鰭、內臟,不去鱗,洗淨鮮用。

味甘,性平。能補脾益氣,溫中開胃。用途於鰳魚相似。宜連鱗蒸食。鰣魚肉嫩味鮮美,鱗下多脂,是名貴的食用魚類,為江南席珍。

鰣魚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

有補益虛勞、強壯滋補、溫中益氣、暖中補虛、開胃醒脾、清熱解毒、療瘡的功效。

鰣魚蒸後,以其流下之油,塗火燙傷處甚效。

《本草綱目》稱鰣魚「肉,甘平無毒,補虛勞。蒸油,以瓶盛埋土中,取塗燙火傷,甚效。」

《日用本草》:凡食鰣魚,不可煎熬,宜以五味竹筍、荻芽帶鱗蒸食為佳。

《隨息居飲食譜》:鰣魚甘溫,開胃,潤臟,補虛。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適宜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小兒及產婦食用;

2. 多食發疥,故體質過敏及皮膚患有瘙癢皮膚病者忌食;患有痛症、紅斑狼瘡淋巴結核支氣管哮喘腎炎、癰療瘡等疾病之人忌食。  

養殖

(一)特徵特性

鰣魚,體側扁,長園形。吻尖,口大端位。上頜正中具一缺刻。腹部有大型、銳利、排列呈鋸齒狀的棱鱗。尾鰭深叉形,體部和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魚體無側線。鱗片較小。

Bkf2x.jpg

鰣魚是著名的暖水性溯河魚類,每年到了繁殖季節,由海進入珠江、錢塘江、長江等江河作生殖洄遊。入長江的鰣魚,最遠可達宜昌,但數量極少,主要分布在江蘇、安徽和江西贛江一帶。入江的鰣魚,常活動在水的中下層,游泳能力強。親魚產卵後,魚群分散,隨即離河入海索餌和越冬。幼魚則在通江湖泊和江河幹流的某些江段、生長發育。秋後9-10月,水溫下降,江湖水位開始下降,幼鰣魚隨江水順流而下,降河入海,在海洋中生長到性成熟,再參加溯河生殖洄游。

鰣魚為濾食性魚類,以浮游生物為食,但在其生活史的各階段,攝食的種類和攝食強度是不同的。降河入海前的幼鰣魚主要攝食枝角類、橈足類、輪蟲,六肢幼體、小蝦、微囊藻、矽藻、綠藻等;降河入海的幼鰣,沿近海作索餌洄遊,主要攝食海產橈足類,其次是園篩矽藻、漣蟲類,六肢幼體及小蝦等。鰣魚生長較快,孵化後兩月,體長即可達6.0厘米。雌性的生長遠較雄性為快。鰣魚3齡可達性成熟,性成熟時的體長雌性約為46.5厘米,雄性為42厘米。在第一次性成熟前,生長速度最快,以後逐漸減慢。其產卵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在長江水系的產卵場主要分布在江西贛江中游一帶。產卵場的大多都底質為沙質或卵石;水流速度1 米/秒左右;流量為1200-1800立方米/秒的江段上。洪峰過後2-3天是鰣魚的產卵高峰。產卵時的水溫為25-32℃,最適27-30℃。親魚一般喜歡在傍晚或清晨時產卵。卵比重略大於水,在靜水中,常沉於水底,流水中則浮於水中上層。一般個體懷卵量為150-250萬粒,最多的達300多萬粒,屬一次性產卵類型。

(二)人工繁殖

1、親魚捕撈。人工繁殖所用親本多來自天然的成熟鰣魚,在產卵季節即將到來之時捕獲。捕撈的漁具常用綿綸絲三層刺網,網長60米,高2米。網線直徑0.25毫米,內網高而松馳,作業時形成囊袋。選擇鰣魚汛期下網,下網後要注意觀察巡視,當風平浪靜時,有魚上網,可見上綱抖動,浮子拉沉,應立即取魚。取魚時要小心,動作輕而快,取魚不離水,盡量少碰魚體。捕獲的魚立即養於船艙內,並不斷換水或沖氣,以防缺氧或受傷。

2、授精與孵化。人工授精常在江邊進行,將捕獲的鰣親魚栓養於江水中或放養在船艙內備用。如先捕到雄親魚,可先取其精液保存在冰瓶內,待捕到有流卵的雌魚時,立即進行干法人工授精。

獲得的授精卵,用尼龍袋充氧運往環道或其它孵化器內孵化。孵化用水要求溶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PH值約7.0左右,水溫27-33℃,流速約為0.3米/秒。在正常情況下,經14-17小時就可孵出魚苗。

(三)苗種培育

1、魚苗培育。人工孵化的魚苗,體質弱,在集苗、運輸的過程中易受傷。為了提高魚苗的成活率,可創造與天然環境相似的生活條件,即魚苗到稚魚階段的培育仍在孵化環道中進行,密度為每立方水體0.6-1.2萬尾。環道的水保持早期流速與孵化時相同,後期逐漸減緩。溶氧要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魚苗在孵出後第3天就開口攝食。此時要用50目篩絹製成的浮游生物網撈取浮游生物投喂。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投喂。當魚苗長到1.5厘米時,用1毫米孔距的窗紗過濾餌料,投餌量約為魚體重的1.5倍。為了保持池水清新,每隔2-3天就要用皮管吸除環道底部的污物。皮管的入水端要用適當密度的紗窗包裹,以防魚苗被吸出。仔魚培養階段魚體易感染車輪蟲病而引起大批死亡,可用食鹽水潑灑,使池水保持1‰的鹽度即可起防治作用。

Bkf2y.jpg

魚苗經過30餘天的培育,長到2.6厘米以上時即可進行人工放流,或轉入池塘培育大魚種。

2、魚種培育。一般採用面積1-3畝,水深2-3米的池塘,放養密度為每畝尾左右。放養前一周,要徹底清塘消毒,然後每畝池塘下基肥200-500千克。放養前三天,每天每畝再潑灑2千克黃豆磨的豆漿,用以繁殖池塘中的浮游生物。鰣魚火片放入池塘後,每天每畝投喂1-1.5千克黃豆漿,使水質顯深油綠色或淡褐色,保持浮遊動物有較大的密度,以保證鰣魚有充足的飼料。池塘水源要好,最好設置增氧機,以保持池水中有穩定、高濃度的溶解氧。

鰣魚種也可以用水泥池培育,每立方水體可放養40尾,每天的早、晚投喂浮遊動物。2-3天要吸除池底污物一次,並注入新水以增加溶氧和調節水質。為了防止感染車輪蟲等寄生蟲病,可經常用食鹽水消毒,若發現被感染時,也可用食鹽水治療,方法是使池水的鹽度達1‰,2-3天後魚體可恢復正常。

在有條件的地方,入秋後當水溫降至15℃以前,可把鰣魚種移入室內越冬。越冬時的放養密度約每立方米尾,水溫控制在20℃以上,每天投喂一至二次大中型浮遊動物,投喂量為體重的1/10。待第二年春天室外水溫上升到17℃以上時,再移到池塘中養殖。在越冬期間,在室內水溫適宜,餌料充足的情況下,鰣魚種的體重可比越冬前增重近二倍。

(四)魚種采捕

鰣魚苗種除人工繁殖獲得外,還可進行天然采捕。在自然條件下,一般於七月下旬,魚苗種全長1.4-3.5厘米,體重0.04-0.44克時,其體狹長灰白色,鱗片已形成或部分形成,但薄而透明,鰓耙細長。在靜水中,這些魚苗游泳迅速,但在流水中則隨水流漂動。晴天無大風時,黎明前後游到淺灘處索餌,風雨天則游到水層深處。

Bkf2z.jpg

鰣魚苗與鮰苗、餐條魚苗極為相似,應仔細辯認才能區別。鰣魚苗口端位,吻部稍長,眼間距較寬,性急燥,捕捉後魚苗頭喜向容器底部鑽,尾部劇烈擺動,此時應及時分選。可用密布網捕撈,作業方式為岸邊圍網,網長200米,高3米, 網是用聚氯乙烯絲織成的網布做成。捕到的魚苗種要認真分選,並且操作要細心,動作要輕、快,稍有不慎會造成大量死亡。

被分選出的鰣魚苗,應立即放入盛有2‰食鹽水溶液的暫養箱中,放置暫養箱的水體要大,水質要清。投放密度為每立方米水體500尾左右。暫養期間,也要投喂浮遊動物作為餌料,魚苗會上下翻動捕食。運輸途中要換水和餵食,其成活率可達98%以上。運輸工具和方法可參照家魚苗種的運輸,其密度可小些。

長江鰣魚

(五)池塘養食用魚

在池塘中主要是馴養二齡和三齡鰣魚。一般二齡鰣魚的體重可達每尾200克左右,三齡鰣魚個體重量可達600克左右,即為較好的商品規格。養殖方式常為混養,即在養殖家魚的池塘中每畝搭配放養鰣魚30尾左右,或每畝魚池放養鰣魚50-80尾,再搭配適量的其他魚種混養。

由於鰣魚屬濾食性魚類,主食浮游生物,特別是浮遊動物,所以可參照鱅魚的養殖方法,要盡量保持池水既肥,且活,池水中的浮遊動物數量要保持在300個/升以上。使水體中溶氧量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池塘中可堆放青草漚肥或經常施用人畜糞肥等有機肥料,用於培育浮遊動物,如果肥度一時跟不上,浮游生物數量不足,可增施速效肥和潑灑豆漿,以利於鰣魚的正常生長。

參看

關於「鰣魚」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