鮐魚

(重定向自Scomber japonicu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鮐魚
Tái Yú
別名 鮐、鯖、青花魚、油胴魚、鮐巴魚、油筒魚、青川、青占、花魚鯷、花鯡
功效作用 滋補強壯。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肺癆虛損神經衰弱
英文名 Mackerel
始載於 中國藥用動物志
毒性  
歸經 肺經脾經
藥性
藥味

【出處】 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拼音名】 Tái Yú

【英文名】 Mackerel

【別名】 鮐、鯖、青花魚、油胴魚、鮐巴魚、油筒魚、青川、青占、花魚鯷、花鯡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鯖科動物鮐魚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Houttuyn).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去除內臟,洗淨鮮用。

【原形態】 鮐魚,體紋錘形,較壯稍側扁,一般長35-40cm,大者達60cm。頭中大,圓錐形。吻稍尖。眼大,上側位,脂眼瞼發達。口大,兩頜等長,各具一列細牙,犁、齶骨亦有牙。前鰓蓋骨及鰓蓋骨後緣均光滑。鰓孔大,鰓耙(13-15)+(26-28)。體被細小圓鱗,胸部鱗較大。側線完全,位偏背方。略呈波形,側線鱗205-235。背鰭Ⅸ,Ⅰ-10-11,兩背鰭相距較遠,鰭棘細弱,第2棘最長。臀鰭Ⅰ-11與第2背鰭同形,均較小,後方均各有56小鰭。各有2條小隆起嵴。頭頂部黑色,體背青綠色。背側有深藍色不規則斑紋,腹部銀白色。背鰭、胸鰭、尾鰭均灰褐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為遠洋暖水性中上層魚類。食性廣,可食橈足類、蝦類、頭足類及小魚等。生殖期4-7月,分批產卵,懷卵量50萬-180萬粒,卵浮性,徑0.95-1.25mm,有油球1個。產卵後魚群分散索餌,入秋後自南而北向外海回遊越冬。

資源分布: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化學成份】 1.全魚每500g可食部分佔62%,蛋白質66.3%,脂肪22g,糖類0.3g,灰分3.4g,鈣62mg,磷700mg,鐵6.2mg,硫胺0.9mg,核黃素0.9mg,煙酸30mg。含組胺4.14mg/g。冰鮮魚含組胺2.16mg/g,魚鬆含組胺3.13mg/g。

2.每100g肉中含蛋白質21.4g,脂肪7.4g,糖類0.1g,灰分1.1g,鈣20mg,磷226mg,鐵2.0mg,維生素B1 0.03mg,維生素B2 0.29mg,煙酸9.7mg。紅肉含細胞色素 C 0.0138%,維生素 B 64.6-5.42/g,水解蛋白產率25%,肉中含三甲銨氧化物timethyamine oxide),組氨酸(nistidin) 4.82g/kg,鵝肌肽(anserin) 2.70g/kg,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尿酸(uricacid)。在室溫貯藏過程中可檢出甲胺、二甲胺、三甲胺、異丁胺、丙胺、異戊胺(isoamyl amine)。膽鹼(choline)。含揮發性酸,如甲酸、丙酸乙酸、異乙酸。含組織蛋白酶(cathepsin)。

3.脂類中脂肪酸,於五月至二月間 C18:O、C18 : 1、C20 :8 含量分別為14.5-21.4%、11.6-28.4%,21.5-37.6%亦含 C20 :5、C22 :5、C22 :6、C20 :3 脂肪酸。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脾、肺二經

【功效與作用】 滋補強壯。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肺癆虛損神經衰弱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00-200g。

【各家論述】 《中國藥用動物志》:肉有滋補強壯之功能。主治胃腸道疾病、肺癆虛損、神經衰弱等症。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鮐魚」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