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重定向自Allium macrostemon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薤白
Xiè Bái
薤白
別名 野薤、野蔥、薤白頭、野白頭、薤根、藠頭、大頭菜子、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藠子
功效作用 通陽散結,行氣導滯。用於胸痹疼痛,痰飲咳喘泄痢後重。
英文名 BULBUS ALLII MACROSTEMONIS
始載於 本草圖經
毒性 無毒
歸經 胃經肺經大腸經
藥性
藥味

薤白Allium macrostemon Bunge(別名小根蒜、山蒜、苦蒜、小麼蒜、小根菜、小根菜、大腦瓜兒、野蒜)。屬百合科植物。李時珍說:"其根煮食、糟藏、醋浸皆宜"。根色白,作藥用,名薤白。

薤白 小根蒜

Allium macrostemon Bunge.

草本。鱗莖近球形,粗1-2厘米;鱗莖外皮灰黑色,紙質。花葶高30-60(--90)厘米,1/4-1/3具葉鞘。葉3-5枚,半圓柱形或條形,長15-30厘米。總苞約為花序的1/2長,宿存;傘形花序半球形或球形,密聚株芽,間有數朶花或全為花;花梗等長,為花被的(2--)3-4倍長,具苞片;花被寬鍾狀,紅色至粉紅色;花被片具一深色脈,長4-5毫米,矩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鈍頭;花絲比花被片長1/4-1/3,基部三角形向上漸狹成錐形,僅基部合生並與花被貼生,內輪基部比外輪基部略寬或寬為1.5倍;花柱伸出花被。

分布於長江流域和北部各省區;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生濕地;鱗莖藥用。

性昧 辛、苦、溫、滑,無毒。

成分 根含大蒜糖

功用 溫中,散結氣。

[胸脾心病 (包括心絞病)]

薤白9克,瓜蔞仁9克,半夏4.5克,水煎去渣,一日2次以少許黃酒沖入溫服

[赤白痢疾 (包括急性腸炎)]

薤白30~60克,糯米100克煮粥食。

[小兒疳痢 (包括慢性腸炎)]

鮮薤白洗淨,搗如泥,以米粉和蜜糖適量拌和做餅,炊熟食。

【英文名】 BULBUS ALLII MACROSTEMONIS

【別名】野、野蔥、薤白頭、野白頭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 Allium macrostemon Bge.或薤 Allium chinensis G. Don的乾燥鱗莖。夏、秋二季採挖,洗淨,除去鬚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燙透,晒乾。  

性狀

小根蒜:呈不規則卵圓形,高0.5~1.5cm,直徑0.5~1.8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皺縮,半透明,有類白色膜質鱗片包被,底部有突起的鱗莖盤。質硬,角質樣。有蒜臭,味微辣。

薤:呈略扁的長卵形,高1~3cm,直徑0.3~1.2cm。表面淡黃棕色或棕褐色,具淺縱皺紋。質較軟,斷面可見鱗葉2~3層,嚼之粘牙。

【鑒別】取本品粉末4g,加正己烷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正己烷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薤白對照藥材4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H 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用碘蒸氣熏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肺、胃、大腸經。  

藥用價值及製作

通陽散結,行氣導滯。用於胸痹疼痛,痰飲咳喘,泄痢後重。

【用法用量】 5~9g 。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薤白

【薤白的功效介紹】:

薤白 (《本草圖經》)

異名】薤根(《肘後方》),藠頭(《陸川本草》),大頭菜子(《新疆藥材》),野蒜、小獨蒜(《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小蒜、宅蒜(《河北藥材》),薤白頭(《藥材學》)。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鱗莖。

【植物形態】①小根蒜,又名:菜芝(《別錄》),蕎子(《本草圖經》),藠子(《綱目》),祥谷菜(《鐵嶺縣誌》),小根菜。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

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

葉基生;葉片線形,長20~40厘米,寬3~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

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長約2厘米;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長於花被,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3室,有2棱,花柱線形,細長。

果為蒴果

花期6~8月。

果期7~9月。

生於耕地雜草中及山地較乾燥處。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湖北、貴州、雲南、甘肅、江蘇等地。

②薤(《本經》) 與上種近似。

鱗莖長橢圓形,長3~4厘米。

葉片2~4片,半圓柱狀線形,中空。

傘形花序疏鬆;花被片圓形或長圓形。

生於山地陰濕處。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以上植物的葉(薤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北方多在春季,南方多在夏秋間採收。

連根挖起,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用沸水煮透,晒乾或烘乾。

本品須置乾燥處,防潮防蛀。

【藥材】乾燥鱗莖,呈不規則的卵圓形。

大小不一,長1~1.5厘米,直徑0.8~1.8厘米,上部有莖痕;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半透明,有縱溝與皺紋,或有數層膜質鱗片包被,揉之易脫。

質堅硬,角質,不易破碎,斷面黃白色。

有蒜臭,味微辣。

以個大、質堅、飽滿、黃白色、半透明、不帶花莖者為佳。

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

除小根蒜及薤的鱗莖作薤白使用外,尚有山東產的密花小根蒜;東北產的長梗薤白;新疆產的天藍小根蒜的鱗莖在少數地區亦作薤白使用。

【炮製】薤白:揀去雜質,簸篩去鬚毛,炒薤白:將淨薤白入鍋內,文火炒至外表面呈現焦斑為度,取出放涼。

【性味】辛苦,溫。

①《木經》:味辛,溫。

②《別錄》:苦,溫,無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辛,溫,滑,無毒。

④《醫林纂要》:甘酸辛,溫。

【歸經】①《湯液本草》:入手陽明經。

②《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

【功用主治-薤白的功效】理氣寬胸,通陽,散結。

治胸痹心痛徹背,脘痞不舒,乾嘔,瀉痢後重,瘡

①《本經》:主金瘡瘡敗。

②《別錄》:歸於骨。

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

諸瘡中風寒水腫,以塗之。

③《千金.食治》:能生肌肉,利產婦。

骨鯁在咽不下者,食之則去。

④唐本草》:白者補而美,赤者主金瘡及鳳。

⑤《食療本草》:治婦人赤白帶下。

⑥《本草拾遺》:調中,主久利不瘥,大腹內常惡者,但多煮食之。

⑦《本草圖經》:補虛,解毒

腳氣;煮與蓐婦飲之,易產。

⑧《本草衍義》:與蜜同搗,塗湯火傷。

⑨《用藥心法》:治泄痢下重,下焦氣滯

⑩《綱目》:治少陰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氣散血,安胎

溫補助陽道。

⑾《本草備要》:利竅

肺氣喘急

⑿《本經逢原》:搗汁生飲,能吐胃中痰食蟲積。

⒀《嶺南採藥錄》:和生鹽搗爛敷瘡;被鐵針傷,留鐵鏽於肌肉,敷之可以吸出。

發散解表,健胃,開膈。

⒁《南京民間藥草》:打爛外敷,治各種瘡癤。

另外取野菊花煎水內服。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鮮者1~2兩);或入丸、散。

外用:搗敷或搗汁塗。

【宜忌】氣虛者慎服。

①《食療本草》:發熱病人不宜多食。

②《本草匯言》:陰虛發熱病不宜食。

③《本草從新》:滑利之品,無滯勿用。

④《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發熱,忌與韭同。

【選方】①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樓實一枚(搗),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

分溫再服。

(栝樓薤白白酒湯) ②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樓實,一枚(搗),薤白三兩,半夏半升,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

溫服一升,日三服。

(栝樓薤白半夏湯) ③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四枚,厚朴四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栝樓實一枚(搗)。

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去滓,納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枳實薤白桂枝湯

①方以下出《金匱要略》) ④治赤痢:薤、黃柏

煮服之。

(《本草拾遺》) ⑤治赤白痢下:薤白一握。

切,煮作粥食之。

(《食醫心鏡》) ⑥治奔豚氣痛:薤白搗汁飲之。

(《肘後方》) ⑦治霍亂乾嘔不息:薤一虎口

以水三升煮,取半,頓服,不過三作。

(《獨行方》) ⑧治灸瘡腫痛:薤白(切)一升,豬脂一升(細切)。

苦酒浸經宿,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敷上。

(《梅師集驗方》) ⑨治手足瘑瘡:生薤一把。

以熱醋投入,封瘡上。

(《千金方》) ⑩治咽喉腫痛:薤根,醋搗,敷腫處,冷即易之。

(《聖惠方》) ⑾治鼻淵:薤白三錢,木瓜花三餞,豬鼻管四兩。

水煎服。

(《陸川本草》) ⑿治食諸魚骨鯁:小嚼薤白令柔,以繩系中,持繩端,吞薤到鯁處,引之。

(《補缺肘後方》) ⒀治妊娠胎動,腹內冷痛;薤白一升,當歸四兩。

水五升,煮二升,分服。

(《古今錄驗方》) ⒁治赤白痢疾:薤頭60克,糯米60克,煮稀飯食。

⒂治小兒疳痢(包括慢性腸炎):鮮薤頭洗淨,搗爛如泥,用米粉和蜜糖適量拌和做餅,烤熟食之。

⒃治胸痹心痛:薤白10克,瓜蔞仁10克,半夏5克,水煎去渣,黃酒沖服,一日兩次。

⒄薤白粥,薤白10-15克(鮮者30-45克),與粳米100克共煮粥。

煮熟後油鹽調味食用。

有寬胸行氣止痛作用,適用於冠心病胸悶不舒或心絞痛,老年人慢性腸炎、菌痢。

【名家論述】①《本草圖經》:凡用蔥、薤,皆去青留白,雲白冷而青熱也,故斷赤下方取薤白同黃柏煮服之,言其性冷而解毒也。

②《木草衍義》:《千金》治肺氣喘急用薤白,亦取其滑泄也。

③《湯液本草》:下重者,氣滯也,四逆散加此(薤白),以泄氣滯。

④《本經逢原》:薤白,《本經》治金瘡瘡敗,亦取辛以泄氣,溫以長肉也。

⑤《長沙藥解》:肺病則逆,濁氣不降,故胸膈痹塞;腸病則陷,清氣不升,故肛門重墜。

薤白,辛溫通暢,善散壅滯,故痹者下達而變沖和,重者上達而化輕清。

其諸主治:斷泄痢,除帶下,安眙妊,散瘡瘍,療金瘡,下骨鯁,止氣痛,消咽腫,緣其條達凝郁故也。

⑥《本草求真》:薤,味辛則散,散則能使在上寒滯立消;味苦則降,降則能使在下寒滯立下;氣溫則散,散則能使在中寒滯立除;體滑則通,通則能使久痼寒滯立解。

是以下痢可除,瘀血可散,喘急可止,水腫可敷,胸痹刺痛可愈,胎產可治,湯火及中惡卒死可救,實通氣、滑竅、助陽佳品也。

功用有類於韭,但韭則入血行氣及補腎陽,此則專通寒滯及兼滑竅之為異耳。

[功效]理氣寬胸,散結定痛。

[宜食]適宜冠心病,心絞痛,胸悶不舒之人食用;適宜急慢性腸炎痢疾,小兒疳痢者食用。

元.王楨:薤,生則氣辛,熟則甘美,食之有益,故學道人資

之,老人宜之。《千金翼方》:薤白,心病宜食之,利產婦。《日華諸家本草》:煮食耐寒,調中補不足,止久痢冷瀉.肥健人。

[忌食]凡是氣虛體弱之人忌食。

《食療本草》:發熱病人不宜多食,三四月勿食生者。《本草匯言》:陰虛發熱病不宜食。《大明日華子本草》:不可與牛肉同食,令人作症瘕。《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發熱。忌與韭同食。

健康美食

拌小根蒜

拌小根蒜的製作材料:

主料:小蒜200克,大蒜白皮)100克

調料:醋10克,白砂糖10克,鹽3克,醬油20克,辣椒醬3克

拌小根蒜的特色:

蒜香可口。

拌小根蒜的做法:

1.小根蒜洗淨,放在清水中浸泡一天後,取出瀝去水分;醋、白糖、醬油、搗成泥的大蒜、精鹽、辣椒面等佐料放在一起攪拌均勻,成調味汁。

2.泡好的小根蒜放入調味汁,拌勻裝盤即成。

薤白,又名薤根、野蒜、小獨蒜、薤白頭,辛苦溫,功能理氣,寬胸,通陽,散結。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主要用於以下兩方面; 1、溫通心陽,以治胸痹。《金匱.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中說:「胸痹之為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瓜萎薤白白酒湯主之。」「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萎薤白半夏湯主之。」「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脅下逆搶心,積實薤白桂枝湯主之。」胸痹是胸陽不足,陰邪上逆,閉塞清曠之區,陽氣  

食療價值

百合科草本植物小根蒜或薤的鱗莖。又稱薤根、野蒜。我國在部分地區產有。多在春、夏季採收,去掉莖葉、鬚根,洗淨用;或再用水煮透,乾燥備用。

[性能]味辛、苦,性溫。能通陽散結,健胃消食,下氣導滯。

[參考]含大蒜氨酸、甲基大蒜氨酸、大蒜糖。

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八疊球菌有抑制作用。

[用途]用於胸痹,胸悶疼痛;飲食不消,脘腹脹滿疼痛,腹瀉或痢疾,瀉而不暢等。

[用法]煎湯、絞汁服,或煮食。

[注意]陰虛、發熱或氣虛的病人慎服。宜忌與韭菜同。

[附方]

1,薤菜汁:鮮薤白100g,搗爛,絞汁頓服。若無鮮品,亦可用薤白50g,搗爛,沖入開水,浸取汁液服。

源於《肘後方》。用於胸痹疼痛,現代可用於心絞痛。也可用於脘腹脹痛。

2,薤白炖豬肚:豬肚1具,洗淨;薤白150g,薏苡仁適量,洗淨,混合,裝入豬肚中,用繩扎住。加水和適量的食鹽胡椒,炖至豬肚爛熟。分~4次服食。

豬肚能益脾胃、補虛羸,薏苡仁益脾,胡椒開胃進食,與薤白共用,大能補益脾胃,增進飲食。用於脾胃虛弱,少食羸瘦,飲食不消。

3,薤白粥:薤白30g,粳米30~60g。加水煮成稀粥食。

源於《食醫心鏡》。本方有下氣導滯,治痢疾的作用。用於痢疾或腹瀉,腹脹滿,瀉而不暢。

此外,若以本品同馬齒莧、刺莧菜之類煎湯服,也較有效。

關於「薤白」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