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

(重定向自黄帝内经·素问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素問
素問

素問目錄

「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於岐伯也。」岐伯乃上古醫學先知,因此就誕生了以黃帝與先知們問答形式撰寫的綜合性醫學文獻——《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素問》簡稱《素問》,(英文意譯),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相傳為黃帝創作,實際非出自一時一人手,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原來9卷,古書早已亡佚,後經唐王冰訂補,改編為24卷,計81篇,定名為《黃帝內經素問》,所論內容十分豐富,以人與自然統一觀、陰陽學說、五行說、臟腑經絡學為主線,論述攝生、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藥物以及養生防病等各方面的關係,集醫理、醫論、醫方於一體,保存了《五色》、《脈變》、《上經》、《下經》、《太始天元冊》等20多種古代醫籍,突出闡發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源。

《黃帝內經》,即《素問》與《靈樞》之合稱,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反映了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創立了中國醫藥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國醫學發展的基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黃帝內經》一直指導著中國醫藥學的發展。直到今天,《黃帝內經》對於中醫藥學的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黃帝內經》中還記述了大量中國古代天文、氣象、物候等學科的知識,為各有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目錄

素問的歷史價值以及評價

《素問》和《靈樞》本是兩部獨立的著作,兩書名(包括《針經》、《九卷》等名)一直分別使用,見於歷代正史書目。可是長期以來卻被合稱為《黃帝內經》。這是晉代皇甫謐在沒有史料作證的情況下,只以《素問》九卷與《九卷》(後稱《針經》、《靈樞》)合篇,其卷數與《黃帝內經》18卷數目相同,即以為是《黃帝內經》,致使此兩書長期失去了它們應有的歷史地位。

《素問》和《靈樞》是否為原本《黃帝內經》,歷代都有爭論。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人們對此作了大量的考證,其中考證最全面者,當推趙明山教授。

趙氏認為,「目前我們只能以傳世本《素問》和《靈樞》作為考察對象,結合史志、文物等來判斷其是否為《黃帝內經》,以及它的成書過程和年代。」趙氏從社會背景、科學技術、語言文字、史志、著作、文物等來進行考證。最後認為「通過以上引述與論證,大體可知《素問》和《靈樞》保存了大量先秦古醫經的思想和材料,也彙集了不同醫學流派的理論,不同篇章的寫作年代也會有先有後,是經過長期積累,最後由一人或幾個人進行整理、彙編為《素問》和《九卷》。」

趙氏還將醫經與經方篇數作了對比,認為《素問》和《靈樞》含量達162篇之多,肯定篇數多於18卷本的《黃帝內經》。整理修訂者完全可能把收集到的原為《黃帝外經》的內容,甚至扁鵲學派的著作《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的內容,編入《素問》和《靈樞》之中,但改換了扁鵲等人的名字。劉澄中經考證,認為兩書中確有扁鵲學派的內容。

關於《黃帝內經》是否能獨存的問題,趙氏引述了廖育群的質疑。廖氏認為「《漢書.藝文志》所載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醫籍,『凡36家,868卷』,除今人所稱《黃帝內經》18卷外,全部蕩然無存。何存此書流傳至今,且保存得如是完好?」劉澄中則引述余自漢等語:「《方技略》的醫經和經方類著作不為東漢末的張仲景,以及西晉王叔和、皇甫謐所知這一事實,清楚地說明:《方技略》的醫經、經方亡佚於王莽之末,或東漢末年的戰火。」據此筆者認為原本《黃帝內經》在戰火中能夠獨存的可能性是極微的。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認為《素問》和《靈樞》兩部書是戰國秦漢時代我國醫學之集大成者,是歷代醫學成就的全面總結。它倆的源頭包括了以《黃帝內經》為首的七家醫經在內,兩千年來中國醫學就是沿著《素問》和《靈樞》的道路不斷向前發展。《素問》和《靈樞》是我國最早的兩部傳世醫學經典,這也是兩書的歷史地位。這樣理解,並無損害《黃帝內經》的形象與名譽,何必維護與固守《黃帝內經》空名(無實物存在)呢?最近嚴季潤撰編的《十部醫經類編》,是以《素問》和《靈樞》為獨立的醫經入編。施杞教授主編的中醫藥系列叢書中由陳農編寫的首部即以「醫經」命名而不以「內經」命名,可見已有帶頭人。故筆者提出,應儘快恢復《素問》和《靈樞》應有的歷史地位。健康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為什麼叫《素問》?

《素問》之名最早見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他說:「撰用《素問》、《九卷》 、《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

迄今1700 多年,《素問》之名未曾改變。為什麼叫《素問》?林億、高保衡等人的「新校正」說:「所以 名《素問》之義,全元起有說云:「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岐伯也。方陳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問》 。』元起雖有此解,義未甚明。按《乾鑿度》云:「夫有形者生於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苛瘵由是萌 生。故黃帝問此太素質之始也。《素問》之名,義或由此。」人是具備氣形質的生命體,難免會有小大不同的 疾病發生,故以問答形式予以闡明,這就是《素問》本義。隋楊上善整理《內經》,逕稱為《黃帝內經太素》 是頗有見地的。  

素問選節

臣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聖之先務;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以理身緒餘治天下,坐於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五常。以謂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盪,內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國家代有。將欲斂時五福,以敷錫厥庶民,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於是雷公之倫,授業傳之,而《內經》作矣。歷代寶之,未有失墜。蒼周之興,秦和述六氣之論,具明於左史。厥後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西漢倉公傳其舊學,東漢仲景撰其遺論,晉皇甫謐刺而為《甲乙》,及隋楊上善纂而為《太素》。時則有全元起者,始為之《訓解》,闕第七一通。迄唐寶應中,太僕王冰篤好之,得先師所藏之卷,大為次注,猶是三皇遺文,爛然可觀。惜乎唐令列之醫學,付之執技之流,而薦紳先生罕言之,去聖已遠,其術晻昧,是以文注紛錯,義理混淆。殊不知三墳之餘,帝王之高致,聖賢之能事,唐堯之授四時,虞舜之齊七政,神禹修六府以興帝功,文王推六子以敘卦氣,伊尹調五味以致君,箕子陳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傳之以至下至淺之人,其不廢絕,為已幸矣。

頃在嘉祐中,仁宗念聖祖之遺事,將墜於地,乃詔通知其學者,俾之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歲。遂乃搜訪中外,裒集眾本,浸尋其義,正其訛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竊謂未足以稱明詔,副聖意,而又采漢唐書錄古醫經之存於世者,得數十家,敘而考正焉。貫穿錯綜,磅礴會通,或端本以尋支,或溯流而討源,定其可知,次以舊目,正繆誤者六千餘字,增注義者二千餘條,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義,於是詳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於未兆,施於有政,可以廣生於無窮。恭惟皇帝撫大同之運,擁無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興微學而永正,則和氣可召,災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躋於壽域矣。國子博士臣高保衡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等謹上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 32

參看

關於「素問」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給素問條目的留言

--36.234.115.50 2015年9月5日 (六) 10:21 (CST)

留言: 同樣的內容重覆了兩次

—————————————————————————————————————感謝您的指明,已經改正。(A+醫學百科管理員留 2015年9月7日)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