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核
(重定向自核区)
A+醫學百科 >> 擬核 |
擬核(nucleoid)
細菌細胞具有原始的核,沒有核膜,更沒有核仁,結構簡單,為了與真核細胞中典型的細胞核有所區別,稱為核區、擬核(nucleoid)或原始核(primitive form nucleus)、類核,亦稱細菌染色體。
大腸桿菌基因組為雙鏈環狀的DNA分子,在細胞中以緊密纏繞成的較緻密的不規則小體形式存在於細胞中,該小體稱為擬核。大腸桿菌體長1~2μm,其DNA長度為1100μm,等於菌體的1000倍。由於高度摺疊,擬核只佔菌體的很小一部分。它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的是一個透明的,不易著色的纖維狀區域,用特異性的富爾根(Fulegen)染色法著染後,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見。它呈球狀、棒狀、啞鈴狀。
擬核攜帶者細菌全部遺傳信息,它的功能是決定遺傳性狀和傳遞遺傳信息,是重要的遺傳物質。
原核細胞沒有像真核細胞那樣的細胞核,而是在細胞內的一個區域內有絲狀的DNA分子,但是沒有核被膜包圍這個區域這裡是遺傳物質儲存和複製的場所,相當於真核細胞的細胞核的功能,因此叫做擬核。原核細胞內的DNA分子上,不含蛋白質成分,所以它沒有真核細胞所具有的染色體。
《遺傳學名詞》第二版對「擬核」的釋義:
又稱「類核」。原核生物、粒線體、葉綠體及病毒中,遺傳物質所在的區域無真正細胞核的結構(即沒有核膜,也不存在核仁,裸露的DNA或RNA)稱為擬核。
經典擬核生物:
藍藻(*如顫藻,念珠藻,髮菜等),細菌(大腸桿菌,硝化細菌)
出自A+醫學百科 「擬核」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6%8B%9F%E6%A0%B8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擬核」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