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

(重定向自月月花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月季(modern rose),薔薇科(Rosaceae)薔薇屬(Rosa)落葉灌木或藤本。又名月季花、現代月季。是通過薔薇屬內種間雜交和長期選育而成的雜交品種群。莖有皮刺。葉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常3~9片。花大小不一,單生或成傘房花序,單瓣或重瓣。花托老熟即變為肉質的漿果狀假果,特稱薔微果,果內包含有多數瘦果。花色多樣,香味、形姿俱佳,四季開花不絕,是現代植物育種的最高成就之一。現代月季不論在觀賞特性或染色體組成上都與古老的月季花不同,與玫瑰和薔薇也有區別:「玫瑰」系指原產中國、日本、朝鮮及蘇聯遠東部分的一季開花的R.rugosa;薔薇則泛指薔薇屬植物,如黃薔薇(R.hugonis)、野薔薇(R.multiflora)等。

目錄

簡史

中國是月季花 (月月紅,R.chinensis)、香水月季(R.odorata)、巨花薔薇 (R.gig antea)、野薔薇、玫瑰、光葉薔薇及其變種、品種的故鄉,並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漢武帝時宮廷花園中就盛栽薔薇。至南北朝及唐代栽培益盛。月季於北宋始見記載,並出現很多型色各異的新品種,至明代則栽培更普遍,品種更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月季,處處人家多栽插之」。王象晉的《群芳譜》列舉了20個不同的類型與品種。到了清代,中國月季、薔薇的類型與品種的數量之多,已居世界前列。

歐洲關於薔薇的文字記載,可追溯至公元前 9世紀。但長期用於栽培、育種的主要是法國薔薇、百葉薔薇和突厥薔薇。直至18世紀末19世紀初中國月季、薔薇的多種珍貴品種傳入後,經反覆雜交,現代月季育種才有了新的突破。先是拉菲1837年在巴黎附近育成了最早的雜種長春月季系統(簡寫作HP)品種。後法國的吉約又以之與香水月季品種雜交,在1867年育成了第一個雜種香水月季品種,並創造了現代月季的一個新系統。其優點主要是花梗挺拔,花輪碩大豐滿,四季開重瓣花,花色豐富,具芳香,花蕾亦尖削秀美。這一系統至今仍是現代月季的主體,著名品種極多。另一個月季新系統聚花月季(簡寫作F.或 F1.)於1911年由丹麥育種家S.普生育成,具長梗美麗花形,又有耐寒、耐熱、開花聚簇而豐盛等優點,現已成為僅次於雜種香水月季的新系統,適於在體現群體美的園林布局中應用。1950年育成的壯花月季(大姐妹月季,簡寫作Gr),具有雜種香水月季與聚花月季的中間性狀,也已逐漸流行。

近年來,微型月季(簡寫作 Min)也開始受到重視,並已形成小巧玲瓏、花色豐富的月季新系統。此外,具藤本性狀的攀緣月季也歷經了較複雜的品種演變過程,而在發展攀緣綠化和月季園中發揮其一定作用。

栽培管理

月季喜陽光、喜肥、較耐旱、最忌積水,宜栽於背風向陽且空氣流通的環境。較耐寒,能忍受-10~ -15℃的低溫,最適生長溫度為15~25℃。夏季氣溫30℃時呈半休眠狀態。喜富含有機質、通氣良好、pH為6.5~6.8的微酸性土壤。生長期的相對濕度以75~80%為宜。春季新梢生長旺盛,水肥宜足;夏季高溫時應停止施肥並防止曝晒,但不能缺水;秋季再次抽梢生長時,應增施磷、鉀肥以增強植株的抗寒能力。從發芽至開花約5~6周。花後至下一輪花開始發芽前,可多施肥;發芽後不施肥或稍施稀薄肥水。施肥以少施、勤施為原則。

修剪方法隨地區、氣候及品種、類型不同而異。基本目的是剪除交錯枝和偏側生長枝,以保持株形勻稱,通風透光;剪除砧木上萌發的不定芽和根櫱;剪除死枝、病弱枝和適當剪除老枝,使逐步更新;選留具有外向腋芽的一年生枝條,使形成適量的花蕾。剪口要平滑,緊貼外向腋芽的上方,向內成45°角,修剪一般在生長季節前進行。對灌木型月季長勢弱的品種宜重剪,生長勢強的品種則宜輕剪。重剪可使花期延遲,因此,修剪也是調節花期的一種方法。對攀緣月季修剪的目的則是使其在預定的範圍內生長攀緣,一般需要經過3~4年或更多的時間才能形成。

月季較耐寒,除北方對耐寒性較差的品種外,一般不需採取防寒措施。盆栽月季在夜間溫度降至 5℃時就應放入溫室或地窖,溫度以保持在 0℃左右為宜,盆土保持潮潤,待夜間溫度穩定在5℃時才可移出。抗寒品種則可任其自然越冬。危害嚴重的病害是白粉病,在夏末秋初晝夜溫差超過10℃時蔓延最快,黑斑病則多在潮濕氣候下發生。常見的害蟲有蚜蟲、紅蜘蛛介殼蟲等。

月季一般用扦插或嫁接繁殖。培育新品種時才用播種繁殖。嫁接多採用芽接法,砧木多選用抗性較強的野薔薇或白玉棠。

應用

月季可種植於花壇、花境,或草坪邊緣,或作常綠樹的前景,也可分類型、品種布置成月季園。攀緣月季可作棚架、籬笆、拱門、牆垣的裝飾材料。盆栽月季及切花可供室內裝飾等用。此外,月季花可入藥。有些品種的花可提取香精。

參看

關於「月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